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年9月19日“中国古代服饰文物研究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科研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以莅临现场或在线形式参与了本次论坛,并就“服饰史论、服饰考古与服饰文化研究”以及“服饰文物研究成果的利用、转化”等两项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孙机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主旨发言

    发言围绕本次论坛主题“中国古代服饰文物”,就服饰发展中的带銙形制、补子样式等具体问题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更多
  • 扬之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关于明代金银首饰设计》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便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被人贪恋和追逐的角色。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因此这里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在古典时代,这种不断开掘构图元素的创意,每为追慕时尚的人们带来特别的欢愉。而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设计、制作与使用的历史,此中当然也包含了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更多
  • 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

    《战国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的重构初探》

    1982年,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完整的丝绸衣服35件,但其中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N9)总体形象一直没有完整的发表。2019年初,在湖北省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的支持下,我专程赴武汉和荆州调研了目前所收藏的这批马山所出服饰的现状,特别对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的相关残片进行了调研,并对形制相近的N15小菱纹锦绵衣也进行了考察。本文介绍了我们所看到的相关文物,重新阅读了考古报告和相关论著,对N9和N15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在理论上重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的方案,为下一步的正式复原进行了预研究。

     
    更多
  • 袁仄 北京服装学院

    《服之不衷 文化之殇——再议中国传统服装“右”衽》

    上衣下裳和交领右衽是汉民族的主要服饰形制特征, 承载了汉民族的文化和理念。汉人右衽,蛮夷左衽,是区分汉人和异族的一种标志。右衽是华夏文化的本质特征,右衽之“右”,蕴含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哲学观,与古代先人的天地、阴阳、乾坤等观念一致, 右衽还包含了古人尊卑性别之别,右衽乃汉民族服式主流、正统。

    更多
  • 赵连赏 中国社会科学院

    《明代冕服制度的确立与洪武朝冕制调整动因简析》

    冕服制度既是古代国家服饰制度的出色代表,又是传统礼仪文化的完美化身,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明代是中国传统服饰制度集大成的时代,也是冕服制度最后的使用时期。明代冕服制度的确立和调整变化主要集中在洪武、永乐、嘉靖三朝,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内容在洪武一朝。朱元璋变原来由六种冕服组成的冕服系列为一种,反映了他祛除繁琐,承袭古制,突出皇权,注重节俭的统治理念,而后还有过四次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冕服制度,利用冕服制度调整达到了巩固皇权、增强皇权形象的目的,同时也反映出他力求使明代冕制成为一代典章的文化追求。

    更多
  • 高崇文 北京大学

    《论汉代“魂衣”安魂礼俗》

    “魂衣”是送葬时由魂车载死者生前所用衣服以送葬,汉代谓之“魂衣”。《仪礼·既夕礼》记载了先秦时期“魂衣”安魂的礼俗和虞祭安魂之礼,为两汉所承袭,梳理这一礼俗证明了先秦秦汉时代是将死者的灵魂安置在殡宫、陵寝、宗庙中进行祭祀的,“灵魂升天”“引魂升天”并没有任何社会思想背景及文献记载的依据,正如孙机先生所说“当时尚未信奉死后灵魂升天堂的观念。直到佛教在中国盛行后,往生净土,六道轮回等说才广泛传播开来。”

    更多
  • 王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玉舞人及相关问题探讨》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是近年来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墓主刘贺有着显赫的背景和特殊的政治经历,以其墓葬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遗存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形象地再现了西汉时期列侯级别的贵族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出土一件玉舞人尤其引人关注,通过对出土埋藏情况、已出土玉舞人的特点、玉舞人的服饰特征、玉器工艺和装饰特点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玉舞人的年代可早至战国时期,并对其反应的舞蹈风格及传承发展、玉舞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更多
  • 葛承雍 陕西师范学院

    《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艺术形象试解》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注意的一个重要现象。纵览中国古人发型的样式,不同的发型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想象,因为发型会对一个人的外观与精神面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当时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在中古社会里,从北朝到隋唐,“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显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剪头胡雏”的发型在当时“高髻为尚”风潮中有着“阶级感”的认知,是底层胡人留下来的直观艺术产物,也说明当时入华胡人还没有彻底“汉化”,保留着本族群的发型特征,不仅是其身份归属的象征,也是胡人与汉人区分界别的明显标识。

    更多
  • 霍宏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唐骑马女俑服饰鉴微》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彩绘骑马出行女俑,质地为泥质灰陶,属于布伦戴奇旧藏。关于此俑的制作年代,馆方推测大致为公元650-700年,出土地点可能为陕西或者河南。今结合唐代历史文献与陕西西安东郊唐金乡县主墓考古发掘资料,初步判断这件骑马女俑应是制作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其出土地点应在陕西境内,而非河南。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的这件骑马女俑,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大唐新语》《旧唐书·舆服志》所载妇女骑马出行装束,从武德、贞观时期的封闭性向开元之际开放性的转变过程,并与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不同时期骑马女俑的服饰对比可以看出,初唐与盛唐之间社会风尚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唐的“周礼旧仪”,逐渐受到来自西域文化的冲击,并被新的服饰时尚所取代。

    更多
  • 周旸 中国丝绸博物馆

    《考古所见浙江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服饰》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丝绸发展的重要时期。赵伯澐墓是浙江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盗掘且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经过科学提取修复最终获得50余件陪葬服饰和8套尸殓服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高规格的南宋丝绸服饰,服饰形制之完整反映南宋宗室成员制度,织物品种之繁多见证南宋纺织科技史,纹样设计轻淡自然与端严庄重具有典型的南宋意味,为研究南宋时期服饰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实证,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也是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一个侧面。

    更多
  • 张玲 中国传媒大学

    《出土南宋女装形制探微》

    上世纪七十年代迄今,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中有四座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女性服饰,福州茶园村宋墓(1235年)、福州南宋黄昇墓(1243年)、德安南宋周氏墓(1274)、南京高淳花山墓(南宋后期),这些纪年清晰的历史遗存,反映了南宋后期东南地区上层社会女性服饰的真实面貌,其服饰实物的细节为深入探究该时期女装的形制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也反映出南宋人好尚“简易”,躬行“节用”的社会风尚和人文观念。

    更多
  • 谢大勇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

    《对僧服“开脊接领”的一点认识》

    佛教本土化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佛教服饰研究是佛教本土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人根据汉族风俗习惯和当地气候,将僧衣的“常服”自行设计改造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样式,“偏衫”改造过程中的“开脊接领”之法就是典型一例,文献对“开脊接领”“截领开裾”之描述不甚明了,参考苗族制衣图片和北方农村制衣法,可知取一僧祗支,于长边之居中部位裁开为前襟,适当位置接续矩形方布为领,僧服从披挂法开始了前开结构的转变。佛造像的服饰与现实中僧衣互相关联但也有不少差别,佛造像服饰更突出标准与艺术性,僧衣则更强调实用性。

    更多
  • 蒋玉秋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

    《明代织成服装用料的类型研究》

    此次发言以明代织成服装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实物、图像、文献视角出发,对柿蒂窠织成、团窠织成、胸背织成、裙襕织成四种服装用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不同类别织成服装的形制特征以及织成纹样内容,并从织成服装的等级性、时间性、着装者身份等方面,对织成衣料的应用规律进行探讨总结。

    更多
  • 董进 自由学者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的分类及名称》

    孔府旧藏的明代传世服饰数量多、种类全,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服饰、礼仪及丝织工艺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明朝自建国伊始,便制定了一套等级分明的冠服制度,官员和命妇的服饰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按照明代文献的记载,官员命妇服饰可分为朝服、祭服、礼服、公服、常服、吉服、素服、忠静冠服以及便服等几大类,在孔府明代服饰中均能找到相应的实物。明人对不同款式的男女服装乃至细节结构都定有专门的名称,通过对孔府服饰的梳理,能够了解到这些名称的具体所指,有助于研究者对目前已发现的明代服饰进行更加科学、细致的分类研究。

    更多
  • 陈诗宇 北京服装学院

    《内摆与外摆——两类特殊的明代男装结构》

    中国古代男装下摆形式极为丰富,各种形式的褶裥与内外摆搭配方式错综复杂。但在一般服饰文物展陈与介绍中,这类隐藏在内的结构往往由于不易被展示而被忽视,在古代服饰的复制、复原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其特别关注。隋唐代以来男装逐渐形成三类基本的下摆处理形式,其中开衩类在明代还形成了尤为复杂的“内摆”与“外摆”两种,通过不同的方式满足遮蔽和活动的需求,并适用于不同形制的服装,形成各种专名。另外下摆形制尤其是明代的外摆样式演变很快,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通过出土实物、文献、图像综合梳理内外摆的演变规律,可以对一些年代、性别不明的出土、馆藏服饰的性别、名称、时代判断,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更多
  • 姜舜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清官服自置之文物文献考证》

    根据国博藏《乾隆南巡图》,故宫藏广东贡品“广东彩元字号”广告单张等资料,对照乾隆时期夏敬渠《野叟曝言》、清末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等文字资料及前辈学者的口述,可以推断,清代乃至明清官服制作基本上是,衣服以在成衣店加工、或请裁缝上门加工为主,鞋帽、补服在成衣店或专营店购买成品;个别官员受赏赐半成品衣料,请裁缝加工成衣,而裁缝奉轩辕皇帝为业界始祖。

    更多
  • 贾玺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时尚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

    古往今来,服装作为美化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不仅局限于色彩、结构、面料、图案等诸多元素的组合,更重要的乃是人类文化、精神和想的载体。当今世界,人类服装变化日益加速并形成波及国际范围的流行时尚。它包容性强,无所不在,很少有人能置之身外。流行时尚的设计,必然要借鉴、依托于人类服装历史,从中找到有价值、有意义、有内涵的设计点。当代流行时尚,在趋于国际审美同化的加速过程中,对原本存在于传统服饰中的多元文化抱以热切期盼。前者是时代的脉搏,任谁也无法改变;后者是流行时尚的快速演变与商业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这为服装行业的设计者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时尚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即是针对如何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当代时尚设计的阐述与探讨。

    更多
  • 苑国祥 东华大学

    《采用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实现传统印染效果的可持续设计实践探索》

    现代科技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纺织和服饰行业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推动产品创新和价值创造,印染工艺开始向高效、节水和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同时,以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为特色的服装服饰与纺织品收到市场青睐。本研究结合传统印染方法,将图案获取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结合,在不使用水、染料和化学品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在服饰材料上获得类似扎染、蜡染、印花等有独特印染效果,展示了环保型织物图案设计和实现的方法,加工准确度高、速度快及自动机械化程度高,节省时间和成本,提升设计和制作效率,为服饰和纺织品设计创新及应用提供多种可能性。

    更多
  • 张茹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传统婚服仿创与公众体验式活态展演传播实践》

    南京博物院近几年来启动传统婚俗展演项目,从博物馆学及服装史学结合的角度,在以往对真正清末民初典型的婚服样式研究基础上,按文物复制级标准制作了一整套清末民初江南婚服,并开博物馆先河,通过公众体验式活态展演的实践形式,发挥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满足大众百姓对真正传统婚服及婚礼知识的需求。目的是希望借助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正本清源,纠正由娱乐明星、婚庆市场广泛传播的伪清末民初传统婚服对公众传统婚服认知所造成的误区。通过重点展现主创团队在实现传统服装仿创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探讨博物馆公众体验式活态展演对传统服饰知识传播的作用,向有同样传统服饰再现需求的博物馆同行抛砖引玉,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同时也是为博物馆如何发挥公众教育功能,将传统研究与活态展演实践相结合,实现文旅融合,提升博物馆功能提供现实可操作性的参考案例。

    更多

中国古代服饰文物研究论坛议程

(2020年9月19日)

 

8:50-9:00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致辞

 

9:00-10:45  议题一:服饰史论、服饰考古与服饰文化研究(第一场)

学术主持人:霍宏伟

孙  机:随谈

 赵  丰:《战国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的重构初探》

袁  仄:《服之不衷 文化之殇——再议中国传统服装“右”衽》(在线发言)

高崇文:《论汉代“魂衣”安魂礼俗》

王  方:《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玉舞人及相关问题探讨》

 

 

10:45-12:15  议题一:服饰史论、服饰考古与服饰文化研究(第二场)

学术主持人:赵连赏

葛承雍:《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艺术形象试解》

霍宏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唐骑马女俑服饰鉴微》

周  旸:《考古所见浙江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服饰》

张  玲:《出土南宋女装形制探微》

谢大勇:《对僧服“开脊接领”的一点认识》

 

 

13:30-15:00  议题一:服饰史论、服饰考古与服饰文化研究(第三场)

学术主持人:贾玺增

赵连赏:《明代冕服制度的确立与洪武朝冕制调整动因简析》

扬之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关于明代金银首饰设计》

 蒋玉秋:《明代织成服装用料的类型研究》

董  进:《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的分类及名称》

陈诗宇:《内摆与外摆——两类特殊的明代男装结构》

姜舜源:《明清官服自置之文物文献考证》

 

 

15:30-16:50  议题二:服饰文物研究成果的利用、转化

学术主持人:张玲

阮卫萍:《清代宫廷服饰研究成果的利用、转化与宣传》

贾玺增:《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时尚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

苑国祥:《采用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实现传统印染效果的可持续设计实践探索》

张  茹:《南京博物院传统婚服仿创与公众体验式活态展演传播实践》(在线发言)

 

 

16:50-17:00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院长陈煜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