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言: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我的(M.PHIL. )论文与孙机先生
本文旨在讲述作者本人为撰写论文之故,拜见孙机先生及受教的经历。皆因孙机先生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使作者感受到孙机先生的卓越学术修养和优秀的学者风范。纪念文字通过讲述作者在孙机学术思想的启发、导引下完成M.PHIL.论文的经历中,感念孙先生学识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高度。作者在先生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选题,即研究唐代服装的“胡”化之实、之源、之由、之why……本文同时简单阐述作者论文的大致思路、框架等,既是向先生汇报,也是向与会同仁交流。这是一篇简朴的追思文章,旨在将个人步入服饰史论领域的经历及后来获得的些许学术成绩,以期纪念孙机先生,告慰孙机先生。
2022年发言:《文学文本媒介的历史考古初识—试用张爱玲《更衣记》“考古”旗袍》
本次论坛选题恰与近年国际学界所关注的媒介考古学、知识考古学研究理念有所契合。这对史论研究者而言是一个新的思维路径。所谓知识形态(如文献等)也可被认定为是历史“实物”,可对其所处考古层面进行考察。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媒介的物质性、异质性及复现性常常是研究的重要取向,但文学文本这一媒介形式应该也是其中最为基础的研究对象之一。具体到服饰历史研究上,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文本正是图像以外的重要考据对象之一,而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文本更是其中很好的史料文献,可供“考古”。之后,他根据以上研究理论对民国文学家张爱玲《更衣记》中的旗袍进行“考古”,考据了民国旗袍的发轫时间;指出民国旗袍不姓旗,不是满族旗装的复现;阐述了民国旗袍与清代满装之间的关系。
2020年发言:《服之不衷 文化之殇——再议中国传统服装“右”衽》
上衣下裳和交领右衽是汉民族的主要服饰形制特征, 承载了汉民族的文化和理念。汉人右衽,蛮夷左衽,是区分汉人和异族的一种标志。右衽是华夏文化的本质特征,右衽之“右”,蕴含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哲学观,与古代先人的天地、阴阳、乾坤等观念一致, 右衽还包含了古人尊卑性别之别,右衽乃汉民族服式主流、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