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服饰研究论坛>历年参会专家>详细信息
姜舜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
研究馆员

2020年发言:《明清官服自置之文物文献考证》

根据国博藏《乾隆南巡图》,故宫藏广东贡品“广东彩元字号”广告单张等资料,对照乾隆时期夏敬渠《野叟曝言》、清末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等文字资料及前辈学者的口述,可以推断,清代乃至明清官服制作基本上是,衣服以在成衣店加工、或请裁缝上门加工为主,鞋帽、补服在成衣店或专营店购买成品;个别官员受赏赐半成品衣料,请裁缝加工成衣,而裁缝奉轩辕皇帝为业界始祖。

 

2019年发言:《清代官服有关史实辩证》

清入关时金之俊以“十从十不从”为条件降清之说出现于民初,不见于其本人《金文通疏草》等当时史料。金极力建言减少清军对经济民生破坏,或为此说起因。清代舆服“入八分公”“未入八分公”,指宗室成员八件待遇:宝石顶、团龙褂、开气袍、紫缰、朱轮、门钉、茶壶、家将。皇帝五服之内宗室成员基本“入八分公”以上。顶戴花翎起初只赏宗室贝子以下及御前侍卫,以壮观瞻,后赐亲、郡王;为皇孙们好玩,乾隆帝曾拟颁五眼花翎;咸丰妃嫔也有戴花翎的。清代官服既非朝廷配给,也非官家报销,而是自行解决。馆藏《乾隆南巡图》北京前门外有“本铺定做时式朝靴缎鞋镶袜俱全不误主顾”“大红朝穗时款朝帽”“冬夏朝冠”专营店;故宫旧藏广绣插屏附晚清“广东彩元字号”广告:“专办各省文武蟒袍、珍珠补褂、朝衣朝裙、女蟒霞佩”“大小满汉荷包、朝带”,是官服自己出资、自行制作的明证。因收入低,“京官多有不能具衣冠者”,“贫窘之员有赁觅衣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