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在我馆西大厅举行开幕仪式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专家参观展览
2015年12月30日,在优美的古典音乐声中,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省博物院承办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在我馆西大厅举行开幕仪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孙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杨泓,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李零,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以及我馆领导等出席仪式。吕章申馆长、杨丽萍厅长、田凯院长先后讲话。我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主持仪式。
吕章申馆长在讲话中说,“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地方省市兄弟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又一个重要的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文物精品展。也是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号召的一次实际行动。
河南是我国文物大省,简称豫,在古代大部属于九州之一的豫州。《说文解字》释“豫”为“象之大者”。因处“天下之中”,河南又被称为“中州”、“中原”,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成就了早期中原文明的大气象。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距今数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期,河南地区就出现了发达的农业。二里头文化时期,这里诞生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共同构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文明形态。这里有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脉,自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许多姓氏,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其渊源根脉。这里是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沃土,在数千年的悠长岁月里,河南先民始终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参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塑造,创造出青铜器、玉器、瓷器等无数巧夺天工的文化遗产,数千年一以贯之。可以说,中原文明的发展历程即是中华文明史的缩影。
本展览荟萃了从河南各地博物馆藏品中精选的百余件文物,其中许多为近年来重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珍品。通过展览,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原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开创精神,巧夺天工的卓绝智慧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从而对厚重、开放、包容的中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文博系统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以来,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2005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联合推出的“古罗马文明”巡展到河南博物院,盛况空前。2007年,“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精品展”巡展至河南博物院,更是引发了河南观众踊跃参观的热潮。我相信,今年岁末的第三次重要合作,必将进一步推进双方的交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杨丽萍厅长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文博系统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双方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共同策划推出了多个精美文物大展,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此次“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是双方深化合作的又一硕果。希望双方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河南文博机构与国家博物馆的合作更上一层楼,共同策划举办更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富有特色、打动观众的陈列展览,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建设共有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田凯院长说,本次展览是河南重要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在首都、在国家博物馆集体亮相。这些文物是中华历史文明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资源和载体,展现了中原文明历史的起源、发展根脉和传承轨迹,表现出了中原历史文化厚重、包容、大气的特征。展览在国家博物馆这个高平台、大窗口展出,定能吸引全国及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中原,关注中华民族的根脉、源头。希望公众通过参观展览了解中原,进一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并通过古代文明了解河南今天的发展成就。
“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分为“家园”“寻根”“天工”“文脉”四个单元,共遴选河南省各地博物馆精品百余件,包括青铜器、玉器、瓷器、石雕造像等,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其中许多为重大考古出土的文物珍品,充分展示了河南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展览展出至2016年3月31日。(撰文:刘洋 摄影:马腾飞)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