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丁肇中教授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L3实验用锗酸铋晶体
2018-07-15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8年7月12日下午,王春法馆长接受丁肇中教授捐赠的L3实验用锗酸铋晶体。

 

2018年7月12日下午,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即L3实验)用锗酸铋晶体(10根),王春法馆长出席仪式并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接受捐赠。

丁肇中教授祖籍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出生于美国,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83年起,丁肇中教授组织和领导了旨在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新现象的L3实验。他介绍,该实验是首次由美国、苏联(前)、中国、欧洲等19个国家的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这项实验所需要的关键材料即为大尺寸的锗酸铋晶体 (3x3x24cm),其比重和钢相同,当时世界年产量只有4公斤,而实验需要的数量多达12000根,重12吨。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功生产出性能优良的锗酸铋晶体,从而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这种晶体阻挡高能射线能力强、分辨率高, 特别适合于高能粒子和高能射线的探测, 在基本粒子、空间物理和高能物理等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如今还被广泛用于工业及医学领域。丁肇中教授还深情地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往细节,并展示了相关图片。


捐赠仪式上,丁肇中教授向王春法馆长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交往的故事。

 

王春法馆长在致辞中指出,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丁肇中教授作为享誉世界的实验物理学家,在基本粒子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独立发现第四种夸克的束缚态即J粒子,由此开拓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领域,并荣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丁肇中教授率领来自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国际研究团队致力于探测宇宙反粒子和暗物质研究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为揭示和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种坚持不懈在科学前沿努力攀登的坚韧态度和探索精神,正是科学得以不断进步的内生动力,也正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得以繁衍昌盛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科学生涯中,丁肇中教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手稿文献与物证资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珍藏和大力弘扬。特别是丁教授慷慨地把实验所用锗酸铋晶体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收藏,就是这种爱祖国、爱科学精神的直接体现,我们由衷地对他的义举致以崇高敬意!

日照市委书记齐家滨、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白云涛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