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潘建伟“量子”团队“重器”亮相国博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载荷及手稿资料入藏仪式昨举行
2019-05-10    


出席捐赠仪式的嘉宾合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向潘建伟院士颁发收藏证书

5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载荷及手稿资料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捐赠仪式上,“墨子号”载荷研制团队和范曾先生分别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墨子号”载荷和相关研究的论文手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向捐赠方颁发收藏证书。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主持仪式,中科院院士杨振宁、葛墨林,“墨子号”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范曾,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龚海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成军等出席仪式。

“墨子号”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潘建伟院士带领团队研制的量子实验设备作为卫星载荷在太空中成功完成多项实验,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后潘建伟院士相关论文在《科学》杂志发表,期间他将论文手稿赠送给范曾先生。在得知国家博物馆正在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后,范曾先生决定将手稿和相关杂志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并联系潘建伟院士团队将“墨子号”卫星载荷的地面实验件一同捐赠给国家博物馆。

捐赠仪式上,王春法馆长代表国家博物馆对潘建伟院士团队和范曾先生的大义之举致以敬意和由衷感谢,他表示“墨子号”量子纠缠源原理样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初样鉴定件,以及潘建伟院士手稿和该手稿发表的《科学》杂志入藏国家博物馆,必将在中国科技发展史和国家文物收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实物的藏品数量,让国家博物馆也成为科学家的精神殿堂。

杨振宁院士表示,一百年前,我们渴望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恢复民族自信;一百年后,我们在这里见证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最先进的、与量子纠缠有关的、于未来通信大有影响的机器入藏国家博物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潘建伟院士在捐赠仪式上缕述自己在杨振宁先生的影响下,由量子物理基础理论转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开展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历,他说:“杨振宁先生不仅在科学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且为我们在科学上树立了信心。”

范曾先生说:“潘建伟院士将自己的手稿赠送给我,我视若珍宝,但‘天地之间,物贵有主’,这份手稿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墨子号”卫星载荷及手稿资料的入藏,对于丰富国家博物馆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馆藏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博物馆将与各位科学家和诸多科研单位开展更加深入多元的合作交流,让科学家潜心研究的智慧结晶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留存后世、昭示后人,共同构筑新时代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