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上午,“国博讲堂”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艺术评论家、美术史论专家陈履生先生以《中国画在20世纪中期的境遇与发展》为题进行了学术演讲。
陈履生副馆长以他对中国画和新中国美术的深入研究为依据,向听众阐述了20世纪中期中国画的境遇与发展情况。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之前,因为外患,民族性的意识主导了绘画的潮流,以抗战为中心的社会现实使得文人的水墨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画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表明了社会变化中文人的政治态度与文化立场;1949年之后,过去属于自我的文人绘画变成了服务于体制的革命工作,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文人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的变化,必须从思想上去除文人脱离现实的清高,而在行为上则是将画家引向书斋画室之外的现实之中,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培养与真山水、真现实的感情,从而激发起画家表现现实的激情,并通过生产建设、革命圣地、毛泽东诗意这三大题材使传统中国画服务于现实,从而完成了它的历史改造。在阐述20世纪中期中国画发展脉络的同时,讲座更辅之以一幅幅具体的中国画案例有重点地向听众剖析了一些绘画个案的风格与特点。
来自馆外的一些高校师生和我馆部分职工一道聆听了此次讲座,精彩的讲座令听者受益匪浅。(撰文:杨超 摄影:马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