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宣统三年十一月君主立宪党杨度民主立宪党汪兆铭等发起组织国事共济会宣言书附简章

纵25厘米,横61厘米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初,袁世凯从清朝取得内阁总理后,把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囚监禁的汪兆铭(即汪精卫)特赦释放,并奏请留京试用。获释后,汪兆铭参与南北议和,并以同盟会会员的身份充任南方总代表伍廷芳的公开参赞,而暗中又充任北方总代表唐绍仪的秘密参赞,依违其间,成为袁世凯对付南方革命军的筹码。杨度和汪兆铭是在日本的同学好友,曾为清政府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起草报告,主编《中国新报》(月刊),鼓吹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他依附袁世凯。经袁世凯授意,杨度与汪兆铭联络,于十一月十五日宣布成立“国事共济会”。此布告即为杨、汪等组织国事共济会而颁布的宣言书和简章。

在宣言书中,杨、汪二人俨然以立宪党与革命党的代表自居,认为“中国自有立宪之说发生,国中遂分为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两党”,在他们看来,“二党者各持一说,各谋进行,其所争之点无他,君主、民主之一问题而已”,而“确定宪政,发挥民权”是两党的共同点,“成立宪国家以救危亡之祸”则是两党的共同目的。对于武昌起义后所形成的南北对峙局面,杨、汪二人认为“北京政府与武昌军政府各以重兵相持,两不相下,设必欲恃兵力以决胜败”,无论胜负如何,势必会使“民生涂炭,财力困穷”,甚至还会酿成“内部离立”、“外部瓜分”的悲剧,从而违背两党救国的本意。但是两党的政见之分,并不能由两党自己所能解决,应该由公民来决定,“无论所决如何,君主、民主两党皆有服从之义务,不服从者即为国民公敌”。为此,两党决定成立国事共济会,“意在使君主、民主一问题不以兵力解决,而以和平解决”。实际上,国事共济会是袁世凯的触须,借以促进有利于袁世凯的南北议和。后由于遭到革命党人的非难,该会随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