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研究机构>国博考古院>详细信息
田野考古研究所

田野考古所的业务工作主要聚焦于内地优势考古项目,近年来,在晋南主持发掘了夏商时期的西吴壁遗址;在河北坝上地区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康保兴隆遗址;这些遗址的工作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或“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均是带有课题意识的主动发掘项目。

目前田野考古研究所还主持若干国家级科研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戴向明为首席专家,庄丽娜、田伟为子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课题之一,“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之子课题。(戴向明为项目负责人、庄丽娜、田伟等为骨干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兴化蒋庄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子课题四蒋庄遗址手工业生产研究(庄丽娜为项目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晋南地区商代聚落考古研究(田伟为课题负责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晚商王朝经营西部边境的考古学观察(田伟为项目负责人);三星堆遗址出土石器微痕观察与实验考古(庄丽娜为项目负责人).

此外,我所部分研究人员还参与了以下科研课题: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之“夏文化研究”课题(戴向明、田伟);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之“冀蒙交界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研究”(庄丽娜、邱振威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技术与文明:由玉器手工业探索中国史前文明形成的基础(庄丽娜)。

 

(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项目概况)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遗址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包含史前及夏、商、周、汉、宋等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夏商时期聚落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迄今所知晋南地区最大的夏商中心聚落。在其东部存在约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

2018年开始,由我馆考古院牵头,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在遗址夏商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夏商冶铜及相关遗存,另发现一些史前及周、汉、宋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所见夏商时期遗迹有房址、木炭窑、冶铜炉残迹、祭祀坑、窖穴、灰坑等;出土陶、石、骨器及铜矿石、残炉壁、鼓风嘴、铜炼渣、陶范、石范等遗物,为探索夏商时期的冶铜生产形态、聚落变迁乃至王朝控制、开发、利用中条山铜矿资源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020年,西吴壁遗址被评为中国考古学“六大”新发现、“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各级主管部门批准,西吴壁考古队向我馆移交77件出土文物以充实馆藏。

2023年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考古工作收获: 2022年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发现商代初期墓地: 2021年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考古工作收获: 2020年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考古工作收获: 2019年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发掘收获: 2018年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发掘收获:

 

(二)康保兴隆遗址(项目概况)

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属于冀蒙交界的坝上草原地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图一)。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经联合考古队2018-2019年、2021年三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三十余座房址、居室葬、圆坑墓等遗迹,房址间具有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大部房址内都发现有灶,分浅坑灶、石板灶、支石灶和地面灶;遗物中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较多的骨角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和部分陶器。经过整理,对遗址文化性质和分期、绝对年代有了初步认识。

兴隆遗址位置示意图

兴隆遗址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大致可以分为五期:第一至第三期的年代距今约8500-7000年,属于裕民文化,揭露的遗迹以房址居多,还有一座居室葬合葬墓;遗物中石器以大量磨盘、磨棒、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陶器以尖圜底釜、筒形罐和板状器为代表,麻点纹盛行,此外还有精致的骨角牙蚌器,以骨柄石刀和小装饰品为主;第四期遗存距今约7000年-6000年,遗迹目前仅见半地穴式房址,陶器可见圜底釜和钵,该期遗存材料还较少,对其文化内涵和具体年代还有待于继续工作予以揭示。第五期遗存年代约距今5800-5200年,此期遗物以圆坑墓随葬品为主,骨角牙质的小装饰品为代表,其中微型石珠和马鹿牙串饰较为特殊,后者常见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欧亚草原地区。

兴隆遗址周围地貌

遗址一至三期出土动物骨骼数量巨大,初步研究显示,有牛、鹿、羊、马、猪、狗、鸟、兔等,其中牛、鹿比例较大,还有少量鱼骨。动物种属与年龄的季节性表征,为论证该遗址为常年定居聚落提供了证据。遗址二至三期出土大量植物遗存,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国目前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的黍类遗存之一(约7700BP),为探讨黍的驯化与早期栽培提供重要材料。

兴隆遗址为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遗址之一,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是建立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难得的材料,也为研究农牧交错带早期人地关系,农业起源与传播,草原地区早期文化交流与人类迁徙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2023年发掘概况: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2022年发掘概况: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2021年发掘概况: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2019年发掘概况: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2018年发掘概况: 兴隆遗址2016年调查与试掘概况:

 

(三)周家庄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周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横水镇周家庄与崔村之间,北靠紫金山、面向涑水河,河对岸有中条山为其天然屏障,襟山带水,气势磅礴。遗址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包含史前及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中龙山聚落分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国内同时期最大的聚落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7-2017年对其进行了连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环绕龙山聚落的的大型壕沟,壕内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揭露出丰富的龙山等时期的遗迹与遗物,为探索龙山时代的经济与社会,乃至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多次被评为年度重要考古新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经过前期申报,“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于2019年12月被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32。项目首席专家为戴向明研究员;子课题一、二负责人分别为国家博物馆田伟副研究馆员、庄丽娜研究馆员;子课题三负责人为北京大学秦岭副教授;子课题四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副研究员;子课题五负责人为安徽大学吴卫红教授。

2020年8月,在首席专家戴向明研究馆员的召集下,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及参与人通过网络召开项目开题会,讨论并确定了工作计划。

根据工作安排,2020年9-10月,子课题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垣曲工作站整理发掘所获基础资料,开展遗物分期与年代框架的构建工作,撰写完成两篇考古发掘简报。子课题四开始进行人骨分析、研究工作。2021年9-11月,子课题一继续进行并初步完成基础资料的整理与年代框架的构建工作,发表考古简报、学位论文数篇;子课题二、三、四开始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工作。

周家庄遗址出土人骨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