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2025-11-05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5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主持。

罗文利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博物馆高度重视文博领域的科技融合与创新发展,早在1997年就率先成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成为国内较早开展相关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2018年,在原中心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组建“科技考古研究所”,依托国家博物馆深厚的学术积淀,推动自然科学方法与考古学研究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考古工作的科技水平与方法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坚实支撑。本次会议旨在搭建考古学界与科技界的高效沟通桥梁,聚焦研究成果分享与方法创新,为推动考古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空间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地理信息技术等凭借具有高分辨率、高效率、无损探测的独特优势,为考古学研究开辟了全新视野,助力考古调查和遗迹探测,推动遗址空间布局解析、人地关系分析、古代人文和自然景观重建、社会结构复原等研究领域的拓展,为破解考古学关键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本届研讨会是2016年以来国博主办的第四届遥感考古领域专业学术会议。研讨会紧扣行业前沿,设置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调查、遗址三维重建与虚拟现实、数字景观考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考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五个专题,为考古学者与技术专家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促进空间信息技术与考古理论的深度融合,赋能考古新发现和新认知。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经过探讨一致认为,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天地联合田野考古调查关键技术”为代表的一批科技考古项目使遥感考古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价值进一步凸显;随着遥感、地球物理等考古方法的不断成熟与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这些技术已成为考古研究的常规手段,在此推动下,其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技术与实践将实现更深度地融合;围绕考古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学者们认为要积极探索空间信息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遥感考古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形成考古研究的新范式。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博物院、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吐鲁番市文物局、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三十余家考古文博单位、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