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 维护和平——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展览”:守护和平是不变的主题
来源:中国文化报
1931年12月1日,北京大学的230多名学生决定组成“北京大学全体同学南下示威团”,奔赴南京请愿。在8月27日于香港历史博物馆开幕的“万众一心 维护和平——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展览”中,“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袖章”向观众展示着抗战时期的青春热血。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黎介绍:“这是他们出发前戴的袖章,布料虽已褪色,但却永远镌刻着他们用热血写就的爱国篇章。”
“万众一心 维护和平——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展览”以183件珍贵文物和89幅历史照片,全景式地回顾了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壮烈历程,深刻诠释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从伪满洲国建立到华北危机,展览以清晰的史料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在“全民族抗战”板块,一本封面是《文史通义》,内容却是《论持久战》的书特别引人注目。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科学地分析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发展的轮廓、进程和总趋势。
“为了让敌占区同胞读到它,地下工作者在铅字排版时,将封面换为《文史通义》。”黄黎解释,文章中那句“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像火种般点燃了无数中国人奋起抗战的心。
国难当头,广大海外华侨同仇敌忾,办刊声援、奔走捐输,全力支援祖国抗日。“血脉相连”板块讲述了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历史。菲律宾华侨蔡甘泉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毕业证章、中缅运输总局发给华侨机工陈亚明的证章等展品,诉说着万千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赤子之心。
黄黎介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1939年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发起组建的海外支援抗战华人群体,成员包括3200余名来自东南亚多国的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该团体以滇缅公路为运输主线,承担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任务。黄黎说:“1939年至1942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上牺牲超千人,他们用生命铺就了这条抗战运输路。”
黄黎说,本次展览特别突出了香港在抗战中的独特地位。在“共御外侮”与“香港沦陷”两个板块中,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毕业证书、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中华中队副班长兰天洪用过的包袱皮等文物生动再现了香港这座城市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香港不仅是物资转运站,更是文化宣传和抗日行动的重要阵地。展览中,1941年6月的《保卫中国同盟两周通讯》报道了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的侵略行径。黄黎说:“当年,这些在香港发行的报刊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战的真实声音。”
在“得道多助”与“伟大胜利”板块,飞虎队队员的棉夹克、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的注射器盒等文物以国际视野,呈现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持续深化与香港各界合作。这次尝试了新的协作模式,不是简单‘送展’,而是联合策划、共同搭建,激发出了策展双方的积极性。”黄黎说,在183件展品中,82件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精选的展品,其余101件则由香港历史博物馆及本地文博单位提供,展览以文物的跨地域联动凸显出“万众一心”的主题思想。
【策展人语】
从1931年至1945年,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保卫家国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直观感受全民族共同抗争的历史,不忘战争与苦难,珍爱和平与幸福,牢记历史经验与教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黄黎)
(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刘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