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历史的“边角料”,却蕴藏着文明的璀璨光芒;
它们是生活的“万花筒”,折射出先民的无尽巧思。
它们是——散落于时光长河的 【杂项器物】 。
纵览竹木牙角的刻镂神工;
追溯金银珐琅的璀璨历程;
解码漆器艺术的千文万华;
探寻古代玺印的方寸乾坤……
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策划“扬风扢雅——中国古代杂项器物”在线鉴赏课,邀您一起:
【破译器物密码】
由资深专家引领,从材质、工艺、纹饰、功能、年代、文化背景多维度切入,系统学习鉴赏门道。
【触摸生活温度】
跳出宏大叙事,聚焦古人日常。一件精美的漆盒秘藏着主人的故事,一座插屏浸润着文人雅趣……在细微处感受历史的肌理与呼吸。
【培养审美慧眼】
欣赏杂项器物独特的造型之美、装饰之巧、工艺之精。提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鉴赏力,学会在一件牙雕、一方玺印中发现匠心独运。
【链接古今意趣】
这些器物并非冰冷的古董,它们承载的情感和智慧,与我们今日的生活审美、工艺追求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当下。
课程亮点
专家亲授
特邀博物馆和高校的顶尖专家学者,依托馆藏珍品,讲授品鉴要诀。
系统梳理
从门类到断代,从工艺到鉴赏,建立清晰知识框架。
互动交流
特设在线答疑环节,鼓励提问、探讨,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
适合人群
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工艺美术有兴趣的爱好者
收藏爱好者(尤其关注非主流、小品类器物)
希望提升文物鉴赏能力与文化修养的人士
寻求独特文化体验与知识充电的你
……
速来解锁历史的生活密码!
让这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杂项”,绽放出应有的光华。
加入我们,一起打捞这些散落的时光碎片,拼凑出更完整、更温润的文明图景。让历史的微光,照亮您欣赏世界的另一只眼。
报名开启,点亮生活的历史之眼!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报名课程
课程简介
·第一讲
刻镂仙工——竹木牙角雕刻工艺鉴赏
课程时间:9月7日 19:30-21:30
主讲人:杜卫民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竹雕、木雕、象牙雕刻以及犀角雕刻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不同门类,因其工艺、题材具有很大的同一性,往往被合称为“竹木牙角雕”。竹木牙角雕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虽然器微,但与日用关系密切,且极具艺术性。特别是明代后期以来,竹、木、牙、角雕刻的小件纯观赏性艺术品,普遍受文人墨客的垂青。国家博物馆馆藏竹木牙角器主要是明清以来的传世品,秀工极巧,精雅无比。本课程介绍我国历代竹木牙角雕珍品,阐释竹木牙角雕的工艺传统与特色技法,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杜卫民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古代玉器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曾在中国文物商店总店从事文物保管、销售工作,2010年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参与主办“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曾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做题为《中国高级艺术陶瓷的产生及意义》的讲座。主要著作论文有《宋代泥人》《宋代玉器鉴定》《青花、彩瓷鉴定辨伪》《古玩存世量与价值评估》等。
·第二讲
璀璨辉煌——金银珐琅玻璃器工艺赏析
课程时间:9月8日 19:30-21:30
主讲人:杜卫民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金银珐琅玻璃器是散落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百花园中耀眼的明珠。唐代金银器已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直至明清时期,金银器工艺依然精湛。珐琅工艺和玻璃工艺所采用的硅酸盐工艺源自西方,传入不久便完成了本土化过程,成为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门类。珐琅器兼具金属的贵重性和坚固性,以及珐琅的装饰性特点。国家博物馆馆藏金银珐琅玻璃器中不乏珍贵的考古发掘品和舶来品,是历史上文化交往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物证。本课程主要讲述金银珐琅玻璃器的发展历史和工艺特色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艺术价值。
·第三讲
千文万华——漆器艺术鉴赏
课程时间:9月9日 19:30-21:30
主讲人:杜卫民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生漆是我国特产,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利用生漆制作成光彩照人的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极具东方美学意蕴。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本课程围绕国博馆藏漆器的形制、工艺与艺术风格,详细讲述各类漆器雕刻技巧、流派与纹饰内涵。
·第四讲
雕风镂月——清宫档案与苏州漆器
课程时间:9月10日 19:30-21:30
主讲人:张荣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是研究有清一代宫廷官造器物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清档》研究发现,苏州织造署除了负责为宫廷制作雕漆,还能够制作螺钿漆器和填漆等品种,这些品种至清末渐已失传。故宫收藏漆器近2万件,雕漆是最重要的品种,其中清代的雕漆主要是乾隆时期在苏州定制的。本课程从《清档》入手并结合故宫珍藏苏州漆器,梳理苏州漆器的发展脉络与传统技艺。
张荣
1985年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古代漆器、珐琅器、玻璃器、银器、铜器、锡器等6类3万件文物的管理与研究工作。曾任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务。主持完成“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该展荣获国家文物局评选的19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展”。主持完成了故宫珍宝馆的修改陈列和古陶瓷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出版《古代漆器型制与鉴赏》《掌中珍玩鼻烟壶》等专著数部,发表《清雍正朝官造玻璃》《明代御用监造漆器的款识及伪款辨识》等论文数十篇。
·第五讲
方寸千秋——古代玺印的“用”与“艺”
课程时间:9月11日 19:30-21:30
主讲人:周晓陆
南京大学教授
课程概述:玺印不大,或寥寥数字,或简单画面,承载着很多古代社会的信息,是研究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字和艺术诸多方面发展的代表性物证,成为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玺印大致起源早于先秦时期,并随着宋代金石学兴起而进入研究领域,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逐渐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本课程从考古学分析切入,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阐释玺印所具有的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周晓陆
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学术委员。先后担任南京博物院保管部主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博专业博士生导师等职务。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美术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考古发掘和文物鉴定等工作。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子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十项。出版专著12部,包括:《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古代玺印》《秦封泥集》《元押》《文物鉴定秘要》《古陶博物馆藏甲骨文》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涵盖考古学、玺印封泥、古文字、杂项、艺术史等方面。曾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项及省部级一等奖项多次,2022年获中国“最具贡献学者”称号。
·第六讲
素处以默——明式家具之美
课程时间:9月12日 19:30-21:30
主讲人:张志辉
故宫出版社编审
课程概述:自20世纪四十年代起,明式家具已经引起中外学界的关注,涌现出《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等著述,至八90年代,自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出版始,又一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研究、鉴藏、展示明式家具的热潮,至今再历三十余年,明式家具历久弥新,依然是中国家具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明式家具以材料精良、工艺精湛、结构科学、功能合理、造型优美为特征,尤其是其简约含蓄的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美感和书法般的韵律,打动人心。本课程通过大量传世优秀明式家具实例,分析其造型,观察其细节,阐述其根源,领略其艺术魅力。
张志辉
故宫出版社编审。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中国家具学系,师从陈增弼先生。现任故宫出版社编辑三室副主任,负责器物类图书出版工作,策划并出版了《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等十余部家具类图书。长期从事古代家具研究,近年来专注于家具史尤其宋辽金元时期家具形制流变研究。发表论文《宫廷里的清早期苏作明式家具》《山西绛县太阴寺金代法澍大椅研究》《玫瑰椅小议——兼谈陈继儒与眉公样》《中国古代屏具概述》《法国旧藏中国家具赏鉴》等。
课程报名
※★早鸟优惠★※
即日起至2025年8月19日24:00,限时开启秒杀活动。活动期间报名的学员,即可享受9折优惠。
秒杀限时优惠:
非证书班
原价:300元 早鸟优惠:270元/人(无需申领结业证书)
证书班
原价:600元 早鸟优惠:540元/人(可申领由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
证书样式
报名入口
费用含平台运维费、服务费、证书制作费、邮寄费等。报名申领结业证书且完成全部课时的学员,可申领由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有
※★★课程服务指南★★※
为确保您顺利参与课程学习,请务必在完成报名后按以下流程操作:
1.登录课程页面,扫描二维码添加课程咨询微信。
2.添加成功后,请将包含完整商户单号的支付凭证截图发送至课程咨询老师。
3.完成信息核对,确认无误后会将您邀请至专属学习社群。
学员群内将提供课程开课提醒及直播入口,以及配套学习资料发放。
操作方式
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王老师 010-65119200
咨询时间:工作日 9:00—16:00
团体咨询:
文博单位团体及对公
可扫码添加企业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