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国博主创谈《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2025-05-17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重磅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引起广泛关注。这本书的作者团队由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的9名同仁组成,他们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美术史论等专业,从事讲解和研学课程的策划实施,都有十年左右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经验。这支兼具专业功底与科普能力的主创团队,有怎样的创作心得要与大家分享呢?

 

赵婧舒

《远古时期》作者

今年是我在国家博物馆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还记得第一次讲解古代中国展览时,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我的袖子,指着鹰形陶鼎问:“为啥不做成小猫呀?”写作过程中,我把这个可爱的问题也写了进去。这本书是我写给所有好奇宝宝的留言簿。里头有给“老观众”的答疑信,也有给还没来过国博的你准备的小纸条。下次来国博前,别忘了先翻翻这本书,它里面不仅藏着好多古人没说完的话,还有许多展厅里看不清的文物细节图。

 

梅松松

《夏商西周时期》作者

作为深耕一线的讲解员,我们深知观众对文物的好奇往往始于细节。本书的创作以多维度激活文物和历史的可感知性为出发点,既忠实还原“古代中国”展览的学术深度,又着力消融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认知隔膜。希望这本书不仅是“古代中国”展览的延伸,更是一座桥梁,让每位读者都能透过文物细节,找到与历史对话的契机,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

 

刘京

《春秋战国时期》作者

于我,创作的过程实乃一场虔诚的学习与珍贵的收获之旅。每一件文物都似一位沉默的智者,藏着岁月深处的密码,引领我在历史长河中蹒跚探幽。深夜伏案时,常错觉笔尖在青铜纹路上跋涉,于斑驳间寻觅往昔烟火。9岁的女儿,常如欢快雀鸟,好奇地围来,听我讲述文物里的旧梦新思。我以敬畏之心执笔,将所学所悟细细勾勒。只愿此书如一叶扁舟,载着读者穿越时光,感受历史的厚重,聆听文明的低语,让那些沉寂的珍宝,在大家心中重焕生机。

 

赵悦

《秦汉时期》作者

很荣幸借创作本书的机会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学习秦汉文物的知识。

创作的过程既有艰辛也充满趣味,领导统筹与鞭策为本书的问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专家学者的指导意见大大拔高了视野与眼界,出版社的斧正和修订使原本平淡的文字更上一层楼,同事们的支持与切磋则是前进的动力。

希望本书带给读者摩挲历史的乐趣与透物见人的启发,也祝愿本书的宣推能帮助国博科普阐释工作更上一层楼!

 

戴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作者

再一次参与到读本的写作中,仿佛是又一次的“小考”,既温故知新,拾遗补缺,也是做举重若轻的尝试,把看似厚重的、遥远的文物用轻快的、活泼的、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拉近展柜内外的距离。在输出信息的同时,经常性地把自己放到观众的位置,对熟悉的对象和既定的结果多问一些怎么样和为什么,像“破案”一样建立线索之间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阐释文物也描绘时代,建立历史和现实,“远”与“近”的关系。

 

刘林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作者

在“古代中国”展览中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的文物有很多,也有毫不起眼、难以让人为之驻足流连的文物,撰写这些文物时特别希望挖掘阐释出有温度的历史文物故事,让观众朋友们对它们刮目相看、印象深刻,期待观众朋友们的阅读反馈呀!

 

王溪

《隋唐五代时期》作者

本书统筹

在“文博热”的浪潮中,公众对博物馆不仅关注更多、兴趣更浓,而且参与度和期望值都显著提升。如何写出公众真正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是我撰写这本书时始终在思考的问题。中信出版集团的编辑团队既从编辑角度,又从想了解文物的读者角度提供了很多启示,让我感到博物馆人公众视角的培养永无止境,需要不断增强换位思考能力。在我撰写的《隋唐五代时期》这部分,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白瓷茶具及陆羽像这两件(组)文物尝试了虚构框架的写作方式,大胆构思故事,小心斟酌史实,别有一番乐趣。通俗须与雅正互为表里,适应公众的同时也要引导公众。我们希望这本书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成为公众通过文物了解中华文明的津梁。

 

杨小燕

《辽宋夏金元时期》作者

本书编务

十余年穿梭于展厅的讲解工作中,我仍常被那些发光的瞬间打动:当观众凝视文天祥手札细劲飘逸的字迹,轻叹“见字如面”时;当听闻北宋已有“神舟”海船劈波斩浪,赞叹古人智慧与胆识时;当驻足天青色汝窑瓷器前,为极致美学屏息凝神时——观众眼眸中跃动的,是对深植内心的血脉精神的敬畏,是对贯穿古今的科技创造的震撼,是对绵延的东方美学的共鸣。作为讲解员,我们努力捕捉这些点滴瞬间,将感动凝结成章,让大家共同感受这份民族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

 

段丽彬

《明清时期》作者

曾为小朋友写过绘本,为中学生写过读本,而《思接千载》创作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受众群体更为广阔。如何才能满足读者对文物诠释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与读者共情”成为一个必选项。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景德镇工匠的高超技艺,短短百来字的开头,我们反复修改数十次;为了精准把握观众兴趣点,“i人”属性满满的我,曾在人潮涌动的凤冠展柜旁多次“蹲守”调研,并有幸得到观众不同角度的反馈。这是一场满怀敬畏之心与中华文明的隔空对话,更是一次读者与作者“双向奔赴”的创作旅程。感谢可敬的专家学者对书稿的无私指导,期待可爱的你在书中寻到最动人的光,去照亮前行的路。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5月出版

本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珍品,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与大众读者分享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荣光。甲骨、吉金、石经上的汉字虽书体不同却一脉相承,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中国音乐史,琅琊刻石记录着秦朝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塑出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郑和铸铜钟伴着友谊的风帆敲响……透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好地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古老追问。

 

相关阅读:

● 国家博物馆重磅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正式首发

● 《思接千载》新书试读|孝端皇后凤冠:欲享其尊,必承其重

● 与新书《思接千载》同步,国博衍艺“古代中国”系列文创上新

●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重磅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国博开放空间打造青年文化自信新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