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我初次踏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成为一名志愿者。当时,我的内心满是期待,却也因对一切都感到陌生而茫然无措。在我眼中,博物馆宛如一座装满神秘宝藏的宏伟殿堂,而我站在这知识宝库的门前,完全不知该从何处开启探索之旅。就在这时,我结识了齐吉祥老师,他的出现,恰似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在博物馆求知的漫漫长路。
初次听闻齐老师是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时,我的内心瞬间涌起无限敬仰之情。当我真正有机会向齐老师请教时,他那如暖阳般和煦的微笑,刹那间驱散了我内心的紧张与拘谨。这微笑绝非表面客套,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他人的真诚善意。无论是与初入博物馆的新人交流,还是面对求知若渴的观众,又或是与共事多年的同事闲聊,齐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那温暖人心的笑容。
齐老师在博物馆的讲解岗位上坚守了整整40年。在这漫长的40年里,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将无数珍贵的历史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前来聆听的观众。他的心血之作《国宝的故事》,是他奉献精神与渊博学识的最好见证,也是我走进博物馆读的第一套书。这套书精心挑选了100件国宝级文物,每一件都堪称所属历史时代的典型代表。齐老师在书中把那些原本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巧妙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文物蕴含的独特魅力。书中搭配的绘画同样十分精致细腻,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为读者构建出一个生动鲜活的文物世界。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从儿童和成人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对文物进行解读,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真正走进国宝背后的历史。
在一次志愿者讲解培训中,我深切体会到了齐老师对讲解工作的严谨态度。当时,我在模拟讲解时,对文物的描述平淡乏味,毫无感染力。齐老师让我反复讲述同一段内容,刚开始我满心不解,还有些忐忑。但随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仅仅是机械地复述文字资料,没有体会文物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齐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讲,而是耐心地引导我去思考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然后用声音表达出来。当我终于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文物时,齐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说:讲解文物,就是要让文物说话,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因人施讲”是齐老师总结毕生讲解工作的经验,我一直铭记在心,也成为我在志愿讲解工作中始终遵循的重要准则。初涉志愿讲解工作时,我想法简单,觉得只要把讲解稿背熟就行了。但齐老师的亲身示范,为我打开了新视野,让我逐渐领悟到因人施讲的重要性与深刻内涵,由此开启了志愿讲解的全新阶段。
博物馆里观展的观众有老人、小孩、青年学生,有本地游客、外地游客,还有全家出游的、约会的小情侣等。面对如此多元的受众,短时间内完成一场满足各方需求的讲解,极具挑战性,这也凸显出齐老师所倡导的因人施讲的重要意义。
为了将因人施讲切实落实到每一场志愿讲解中,我努力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深度钻研讲解内容,对展览的方方面面、文物的历史背景及每一处细节都做到心中有数,筑牢讲解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讲解过程中时刻关注观众,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等反馈,实时灵活调整讲解内容的详略程度与语速,以契合不同观众的需求,真正实现因人施讲。
2007年1月30日在国博改扩建前最后一个开馆日,我与齐老师一起在老国博前合影留念
如今,齐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温暖的笑容、谆谆的教诲,永远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他对博物馆事业的热爱,对知识传承的执着追求,时刻激励着我,努力将历史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到博物馆所蕴含的独特力量。
(作者苏力,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服务协会荣誉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