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四海同春|带您读懂千岁“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2025-01-29     中国国家博物馆

彩绘十二生肖陶俑齐聚展厅迎观众

 

“春节”是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的具体体现。先民重视这一标志着年度周期转换、周而复始的节日,生肖文化即是反映这一特性,又与民俗结合最深的生动注脚。

新春展开幕当天,国博馆藏唐代彩绘十二生肖陶俑中龙陶俑、蛇陶俑率先与观众见面;现在,十二生肖陶俑均已“归位”,在展览序厅迎接八方宾朋,共度“四海一堂春”。

 

开幕当天,彩绘生肖龙陶俑、蛇陶俑率先与观众见面

 

作为国博历年新春展的“常客”,本次展览中,它们登上海报,在展览中位居“C位”。本期,听专家为您讲述TA们的故事!

 

专家解读:带您读懂千岁“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了一组十二生肖俑,现完整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馆藏中极为珍贵的唐代考古出土的十二生肖俑。此组生肖俑高38至43厘米,宽11厘米,均塑为兽首人身,俑身着宽袖长袍,表涂红绿彩绘。发掘报告中记载此套生肖俑在墓中摆放的位置为:自北向东转到南再折转到西,相继排列,鼠马呈子午线。

 

彩绘生肖龙陶俑、蛇陶俑

 

学者们基本认同,十二生肖的配属在先秦时期已基本成型,至迟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十二生肖与十二支相对应的完整理论,并广为流传。十二生肖在北朝时期开始成为墓葬中的随葬明器与装饰图案。隋朝时南方地区两湖一带开始出现较成体系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俑,到唐代则十分流行,自宋以后极为少见。 

 十二生肖俑在各个时代中均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如南北朝时期的写实生肖俑,隋至初唐时期的十二生肖兽首人身坐姿俑,盛唐时期的十二生肖兽首人身站姿俑,中晚唐时期的人物带生肖俑,辽宋金时期的十二生肖站姿俑。十二生肖俑是隋、唐墓葬中最为常见的随葬品之一,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均可随葬十二生肖俑,但对所随葬的十二生肖俑往往有严格的规格要求,根据墓主人不同的社会等级来设定,生前等级地位越高的墓主人,相应的其生肖俑的尺寸也越大。

有学者认为,十二生肖为北斗的斗星之气,为天罡北斗的象征。山西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墓室上栏一周为十二生肖,其中有一处为一个在六面连鼓上奔走敲打的雷公与这些生肖共处一画面,应为一组合。十二生肖与道教雷神共处于道教雷法系统中。道教认为,雷法乃万法之尊,炼度幽魂是雷法的主要使命之一,唐宋时期墓葬随葬或绘制十二生肖俑,意在抵御邪魔精怪侵扰。

 

 

“二十四节轮流转,十二属相年年换。”在这灵蛇献瑞、四海同春之际,欢迎您来“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向执辰的灵蛇打个招呼,看这组生肖陶俑各显特色、别具一格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