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王春法代表:为人民群众享受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多选择
2024-03-08    

代表委员专访丨王春法代表:为人民群众享受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多选择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们共聚一堂,共商国是,使命光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多建务实之言、多谋惠民之事。

 

 

从建议建立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文博人才培养机制,到建议鼓励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从建议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评价制度,到建议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作用,再到参加审议修订文物保护法、提出关于加快制定博物馆法的议案……聚焦文化文博领域积极议政参政,也是王春法的“履职实录”。

暖心服务 轻松看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让我们感到很振奋,同时肩上的担子也是沉甸甸的。”王春法说。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3年国博累计接待观众超675万人次,推出涵盖基本陈列、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等展览近60个。“这也得益于国博在构建特色展览体系,加强策展能力建设,发掘文物内涵、增加展览多样性,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上进行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如何更有效应对博物馆热,持续优化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我们也确实面临更大的挑战。”王春法坦言。

对很多人来说,看展本是很轻松愉快的,但到国博逛展却并不轻松,这里面积大、展厅多、展览也多,时间长了很容易累。

“除了看心仪的展览,观众逛累了能不能坐下来休息,能不能吃到东西、喝到水、享受无线网络……这些也会影响观众的体验感。”王春法介绍,国博施行预约参观、优化参观路线,铺设“爱心”坐垫、提供热饮、博物馆展厅区域及公共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从实处着手,在细处用功,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措施,让观众轻松看展,收获满满。

智慧国博 更多体验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年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上花大力气、下足功夫,带给群众新鲜的体验感和切实的获得感。

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繁复华丽的云纹纹饰、极尽工巧的错金银工艺、科学准确的合金比例与铸造技艺……这一国博馆藏代表性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亮相“数说犀尊”展,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全方位解读,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观众可以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

在展陈手段上,展览突破常规做法,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

在展厅内,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文物采集、应用场景和数字运行平台等智博物馆慧建设的有关内容。通过互动设备将数字展厅与陈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国”展厅联动起来,使观众的视野从一个展览延伸到多个展览,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王春法介绍,这与近年来国博着力推进的智慧国博建设密切相关,让文物走出库房、展厅,利用远程交互技术、沉浸式体验等,让观众与文物互动起来,力求使古老的文物焕发新时代的活力,让观众感受更便捷、更有趣、更有文化内涵的体验。

展览换新 选择多样

“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2024年我们也将计划推出更多新的展览,不辜负观众的期待。”王春法介绍。

继去年“中国古代瓷器展”“中国古代书画展”“中国古代佛造像展”等展览完成改陈重新开放,今年“复兴之路”“古代中国”等展览也将进行改陈。

此前国博展出的“孔子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长江文化展”等系列文化展观众很喜爱,今年计划推出“秦文化大展”、 中国极地科考40年成果展等30余个临时展览,以及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合作展览等。

“国博将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力度,突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打造更多中国风、红色调、年轻态的展览精品,展现文化之美、彰显文化之魂,努力为人民群众享受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多选择。”

(来源:国家文物局)

 

奋楫扬帆再出发丨北京市代表团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

(来源:北京时间)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王春法:云端国博、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

去年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等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多次冲上热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新形势,国博在增强观众观展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减轻线下参观压力,“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

在推动“文物活起来”方面,王春法表示,国博经过不懈探索,努力推动文物“走”出来、“动”起来、“融”进去,让文物中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走进广大观众脑海之中,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左)。受访者供图

 

谈“博物馆热”

多措并举,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新京报:去年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等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面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新形势,国家博物馆在服务观众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

王春法:面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新形势,国家博物馆不断优化观众服务措施,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的原则,全年开放314天,去年累计接待观众超过675万人次。

一方面,我们针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和观众井喷式增长新态势,连续推出十项重大举措,打出一套优化管理服务组合拳,不断增强观众观展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预约系统,增加预约限额,延长闭馆时间,开辟新入馆通道,配合公安部门坚决打击“黄牛”倒票,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国博声誉。同时,我们还及时修订发布新版文明参观须知,规范馆内社会研学秩序,推行社会讲解申请许可,将更多馆内室外场地开辟为休息服务空间,尽最大努力保证更多观众拥有安心舒适的参观体验。

另一方面,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减轻线下参观压力。结合“智慧国博”建设,国博在官网上推出80余个虚拟展厅、170多个专题网页、百余部短视频。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的开发,让“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通过各类移动终端,观众在云端就能触达国博的丰富馆藏与精品展览,更加便捷、直观、生动地“零距离”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谈“智慧国博”建设

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让观展人变探索者

新京报:推动“智慧国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年还有哪些计划?

王春法:2023年5月,国博“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智慧博物馆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集中应用、展示。展厅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还吸引了国内外20余家博物馆同行前来参观,获得了一致好评。

“数说犀尊”展览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超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一方面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研成果,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另一方面在展厅内再现文物采集、应用场景和数字运行平台,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融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同时通过互动设备将数字展厅与陈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国”展厅联动起来,使观众的视野从一个展览延伸到多个展览,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资料图:2023年6月5日,国家博物馆,“数说犀尊”展,观众通过小孔可以观看相应部位放大的错金花纹细节。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目前,“智慧国博”取得了许多新成就、新亮点。核心数据采集持续开展,数据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按照最优参数、适度超前原则,我们大规模开展馆藏文物三维、二维及展览数据的高效原真采集工作。截至目前,累计采集7000余件文物三维数据,以及近百个展览数据;推出200余个网上展厅和在线展览,线上参观服务走入千家万户。

启动馆藏文物活化工程,以馆藏历史画名卷为案例,开展沉浸式体验内容预研及设计。积极推进智慧融合建设,加快建设综合运行平台,推动智慧库房建设,初步完成设备管控系统。依托平行国博建设成果,开启全新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与博物馆藏品征集、文物保管、保护修复、展览展示及观众服务等业务融合、创新,提高管理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优化观众体验。

未来,国家博物馆将继续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在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可信共享、古文字智能处理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在前期成果基础上,持续加强博物馆数据的汇聚与共享,推进先进技术与博物馆业务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国博”建设深入发展。

 

谈创新展览展示

启动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陈和提升

新京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在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方面有哪些新的做法?收到了哪些成效?能否举一些例子?

王春法: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拥有143万余件藏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展览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已形成了三大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骨干、临时展览和巡展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

国家博物馆对“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三大基本陈列和多个专题展览启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陈和提升。

专题展览改陈方面,我们始终注意深入挖掘文物之中的丰富内涵,将更多深藏在库房中的藏品展示出来,优化展览设计,丰富展示手段。同时,增加展览英文说明,扩大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比如,2023年全新改陈的“中国古代书画”展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遴选了50余件创作于15世纪至19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其中近八成展品首次展出,希望观众在展厅观赏画家山川游历、行旅感怀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笔墨风格样式变化,完成一次中华美学的视觉与精神的山水旅程。

主题展览在展览内容方面,打破大多数展陈以时序或因果为脉络的呈现形式,开始探索独特的叙事方式;展览设计方面,发挥设计语言魅力,通过虚实结合,强化展览氛围,深受观众喜爱,一些主题展甚至成为了网红打卡热点。

展览数字化开发也使传统博物馆展览获得时空的延伸,国博积极推动展览数字化服务,制作网上数字展厅,同时以VR、AR、AI等技术为支撑策划沉浸式展览展示,丰富展览意境、营造展览氛围,以科技拓展时空表现、数字化赋能文化服务逐渐成为新趋势。

 

谈文物活化利用

“夏商西周时期”在云端和观众见面

新京报:国家博物馆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文物走出库房、与观众见面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形式?

王春法: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最关键的是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博物馆专门成立了馆藏文物活化工作领导小组,致力于探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文物活化模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我们加强与各行业的跨界合作,吸收各方专业力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积极推动与科技、金融等机构的多元合作,拓展国博“朋友圈”,构建“小中心、大外围”格局,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推出原创舞台剧,展示文物活化实践新成果。推出《盛世欢歌》《俑立千年》两部文物活化舞台剧,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网友在评论中对基于击鼓说唱俑的形象进行舞台剧创作表示震撼和惊喜,对国博积极进行文物活化探索给予赞赏和肯定。

我们还发布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使其成为文博行业走进“元宇宙”的“探路者”。目前“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公众可在“国家博物馆”APP和小程序上体验。

此外,我们还开发系列云展览,着力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智慧化云展平台是馆藏文物活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博物馆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为基础,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全景三维建模的“中华文明云展”建设。2023年10月,“夏商西周时期”在云端和观众见面。观众可以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在“艾雯雯”引导下,领略古代中国中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遍览华夏礼乐文明。

 

谈“类博物馆”建设

“类博物馆”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后备生力军

新京报:北京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在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公布了“类博物馆”建设情况。类博物馆在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中承担一个什么角色?对建设“类博物馆”有什么建议?

王春法:博物馆熔铸了城市的文明历史,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衡量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等工作要求。“类博物馆”虽然目前尚未达到博物馆的登记备案条件,但已经具有了部分博物馆功能。北京市将“类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将为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后备生力军,从而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北京地区博物馆中的一员,愿与社会各界一道,精诚合作,携手共进,为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馆之城,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京报,记者:陈琳 浦峰)

 

王春法代表:保护好文物 服务好观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眼光,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深邃思考,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博系统的重要任务。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阵地之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实践,主动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找位置、选题目、做文章,坚决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国博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国博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切实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认真开展国博工作大调研,通过开展“博物馆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情况”等课题调研,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

二是增强观众观展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和观众井喷式增长新态势,连续推出10项重大举措,打出一套优化管理服务组合拳——增加预约限额、延长闭馆时间、开辟新入馆通道;修订发布新版文明参观须知,倡导文化殿堂文明参观;及时发布研学机构管理办法,提升研学管理服务水平;规范馆内讲解秩序,推行社会讲解申请许可,持续改进讲解方式,提升讲解服务能力;配合公安部门坚决打击“黄牛”,切实维护观众权益和国博声誉;深入推进“安美国博”建设,提升服务标准,为观众提供优美适宜的参观环境等。

三是推动文物征集取得新进展,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2023年征集各类藏品11861件(套),包括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和艺术品,以及外国文物;完成文物评估3142件(套)、保护修复和养护492件(套)、复制/传拓145件(套)、文物分析检测321件(套);完成33386件文物定级,其中新确定一级文物36件、二级文物1478件、三级文物4853件;完成文物三维数据采集1355件、文物二维高清影像采集4564件(15390张)以及16个展览数据采集。

四是持续推出优质临时展览,稳步推进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改陈。坚持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提高策展能力,2023年推出优质展览57个,涵盖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和考古发现展等系列临时展览;稳步推进“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基本陈列改陈提升,完成“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瓷器”等4个专题展览改陈工作;推动10余个巡展项目落地,覆盖全国多个省份。

五是深化学术研究,推动博物馆学科体系建设有新进展。2023年,成功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及各类横向课题科研项目19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中,持续开展数据采集;实现数据融合,建设融合场馆BIM模型、地理信息、展览全景、观众数据等多维数据可视化综合运行平台;开设智慧展厅,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研成果;规范数据授权,修订完善《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授权管理办法》。

六是提高传播效能,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途径。自2019年以来,组织新闻活动约200场,通过媒体合作发布报道5000多篇;通过官网、微信、微博、App和小程序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云端文化资源;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新路径,出品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持续打造文创品牌,2023年开发270余款文创新品,受到行业好评和观众欢迎。

七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履行好国家文化会客厅职能。成功举办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框架下展览项目“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吸引20余万观众参观;深度参与博物馆全球治理,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协调印度国家博物馆主办第二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建章立制,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加大征集工作力度,确保国博藏品总量规模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强馆藏文物整理研究,不断提升国博学术研究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推进基本陈列改陈,进一步提高展览展示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国博建设,进一步提升数据管理利用水平;扎实推进文物活化,让更多观众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大力加强国际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内涵价值;切实抓好“安美国博”建设,进一步提高观众管理服务水平;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未有穷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回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馆和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更加自觉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中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春法代表:到博物馆参观成了新时尚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并接受来自35家中外媒体、55名记者的集体采访。

“全社会的文物意识、文博意识、文保意识越来越高,到博物馆来参观成为了新的社会时尚。”在回答北京日报记者关于当前文博工作有哪些新变化的问题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代表说,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同时文旅融合让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更加凸显,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更加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更加精彩。

面向未来,如何开创文博工作新局面?王春法认为,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系统完整展现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健全征藏体系,树立为未来而收藏的科学理念,留存时代物证。同时,积极主动应用最新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打造更多原创展览品牌。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谈及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王春法说,建设“博物馆之城”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应有之义。“博物馆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方面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和功能,包括对城市品位的塑造力、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力、对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力、对城市影响的辐射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王春法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平台作用,与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加强藏品交流、展览合作,为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北京日报)

 

王春法代表:办好展览、做好服务、讲好故事 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推出“文艺星开讲”2024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享议案提案,探讨热点现象,展现新时代文艺脉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这些时间点预约国博成功率更高”“在国博逛一天是什么样的体验”“国博必看展览汇总”……社交平台上,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的各种预约“攻略”、参观体会、“打卡”心得总是能引发网友共鸣。这既是国博人气居高不下的一个缩影,也是近年来全国“博物馆热”的生动注脚。

“自去年四五月份以来,包括国博在内的全国多所博物馆就进入了‘一票难求’的状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文化消费占比不断提高,“人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参观好的博物馆、参观优秀的展览。”

今年全国两会,王春法重点关注博物馆立法方面的工作,“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其中包括考古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等多种新的博物馆形态。如何规范管理博物馆,为它们未来的拓展提升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这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观众正在排队等候参观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去年一年,国家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超675万人次。同时还有一个新的现象,观众人均在馆里停留的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由此可见,逛博物馆正从以前的‘到此一游’向如今的深度学习转变,这对我们的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春法说。

致广大而尽精微。国博不仅在收藏展示方面坚持最高标准,体现国家高度;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观众服务方面坚持最高标准,体现人文温度,“我们持续优化预约门票的程序,也增加入馆的通道、减少大家的等候时间;同时规范大家入馆以后的参观行为,比如不能穿着拖鞋入馆、不允许在展厅内奔跑等等,保持良好的观展秩序,提升大家的观展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国博去年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过60%。“年轻人已成为国家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王春法表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致知”,为青少年提供优质、良好的参观体验和参观服务,发挥好文化育人功能,也是国博应该做的。

“首先,要把展览办好,这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国博在去年不断提高策展能力,持续推出优质展览,构建了立体化的展览体系。”王春法介绍,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去年一年,国博全年举办各类展览57个,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等,“无论在哪个时间来到国博,观众都能欣赏到25个左右的展览。放眼世界,这都是比较高的水准。”

 

观众正在参观“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其次,要加强馆校合作,鼓励中小学把课堂搬到博物馆内;还要规范研学活动,我们会审核研学活动的讲解脚本,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客观。同时,我们也通过专职的讲解员以及志愿者为大家提供公益的讲解服务。多管齐下,为青少年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故事。”王春法说。

在国博,许多观众在参观完展览之后,还会选择到文创商店内去逛一圈。“国博已经深耕文创产品开发多年,近年来又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王春法认为,当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仍有提升的空间,“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传播。如何更准确地挖掘文物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把文创产品做得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所有文博机构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国博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国博积极拓展“朋友圈”,在提升影响力、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确实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王春法看来,博物馆在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文物展览有着低敏感度、强亲和力、高触达率的特点,相对比较容易能让国外观众理解和接受,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将积极提升国际传播的主动性,深化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