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国家博物馆举行石鲁作品第三次捐赠收藏仪式
2017-02-27     中国国家博物馆

景俊海副部长出席石鲁作品第三次捐赠收藏仪式 

 

2017年2月27日,石鲁作品第三次捐赠收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举行。

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我馆馆长吕章申,我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黄胄夫人、炎黄艺术馆馆长郑闻慧,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中央网信办网评局局长夏学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小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唐双宁,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主任、石鲁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金岭等出席捐赠仪式。吕章申馆长、杨晓阳院长,徐里书记、王金岭先生、石果先生先后讲话。景俊海副部长、吕章申馆长、黄振春书记为石果、石丹和石迦颁发了捐赠收藏证书。我馆副馆长谢小铨主持仪式。


吕章申馆长在石鲁作品第三次捐赠收藏仪式上讲话 

 

吕章申馆长在讲话中说,石鲁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与赵望云一同创立“长安画派”。石鲁先生用名字致敬“石涛”和“鲁迅”,是他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的代表。他一生笔耕不辍,他创作的《转战陕北》《延河饮马》和《山区修梯田》等作品为时代留下了艺术创作的高峰。

2012年8月和2014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先生带领其子女们,先后两次将珍藏的先生遗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批捐赠的151件作品涵盖了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个创作阶段的作品。第二批捐赠的89件套(142件)包括各个创作阶段的作品。

第一批捐赠以后,为了对石鲁先生及其艺术进行系统、深入和长期的整理、研究,国家博物馆于2012年9月21日成立“石鲁艺术研究中心”,并分别于2014年3月22日和2016年7月为石鲁先生举办“革命的艺术,艺术的革命—石鲁艺术展”和“苍山为岳—石鲁作品展”。2014年8月,国家博物馆协助石鲁家属将流失在外多年的石鲁先生的名作《山区修梯田》追回并入藏国博。2016年5月,我馆与石鲁先生家属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开发表声明追索丢失的158件套石鲁书画作品。

石鲁先生的家属决定第三次向我馆捐赠412件套石鲁先生的重要作品。自此,家属已先后向我馆捐赠705件石鲁先生作品,使国家博物馆成为全球最权威的石鲁作品收藏机构。也是国博第一个近代大师全系列的收藏项目。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反映石鲁艺术创作全貌的体系,为今后国博展开研究、出版和展览石鲁艺术提供了雄厚资源,对全球拍卖市场中石鲁作品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也为全世界石鲁艺术专门研究和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学者提供了条件。 在如此坚实的收藏基础上,国家博物馆决定在2019年为纪念石鲁先生诞辰一百年时举办大型艺术回顾展,并同时出版《石鲁全集》。这将是最大规模的,经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和丰厚的成果积累,系统反映石鲁艺术成就的大型展览和全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中国梦”的发源地,是国家的文化客厅。2011年新馆竣工试运行后,国家博物馆在“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定位下,在社会各界的厚爱和支持下,近年来征集入馆大批名家名作,包括石鲁、陈之佛、刘开渠、祝大年和司徒乔等名家作品。国家博物馆正因为百年来有了5千余位社会贤达和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建立起了丰富的馆藏,有了展陈、研究以及相关事业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国家博物馆对石鲁先生的全体家属的大义之举,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其深远的意义将影响和引导更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现当代艺术作品入藏博物馆,并在公共文化领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教育功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做出贡献。对于中国美术史将产生其深远的影响,对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杨晓阳院长在讲话中说,一直以来美术界对石鲁先生的作品、思想、现象以及石鲁艺术的深层研究是很不够的。石鲁先生不断探索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但创作了代表时代的作品,在艺术理论方面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国家博物馆为石鲁先生专门设立了石鲁艺术研究中心,相信国家博物馆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有了国家博物馆的高端平台,我相信石鲁先生及其作品可以得到更好的研究。

徐里书记说,石鲁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中最重要的艺术大师之一,“长安画派”的创始人和灵魂核心。他本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理念,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方面均做出了富有探索性的试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石鲁家属从2012年开始向国博陆续捐赠了700余件珍贵作品。这批作品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体系之完善是史无前例的,可以说这是近年来美术界著名艺术家家属实施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捐赠。我们为已故石鲁夫人闵力生女士和在座各位石鲁先生子女,对石鲁先生作品的珍视和宝爱所感动,正是这种深沉的感情和责任,使他们将价值如此巨大的遗产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为这些珍贵的作品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王金岭先生讲到,看到石鲁先生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我作为石鲁先生的追随者感到非常欣慰。石鲁的作品,达到了中国画创作的高峰。如革命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转战陕北》《延河饮马》等,构思巧妙,表现自如,具有很强的主观表现性和鲜明特点,艺术技巧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石果先生代表其家属介绍了石鲁的艺术创作历程,他说,1919年石鲁出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的碰撞中, 开始了他的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事业。1959年,石鲁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创作了极目山河、雄视古今的巨作《转战陕北》。1979年,“石鲁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他以花甲之年首次举办的个人展览。在风云激荡的岁月里,石鲁探索着“中西结合”的破壁之路,寻觅着“革命历史”的诗意境界,激扬着“长安创派”的新风新意,担当着“文化革命”的逆势独争,澄怀于“新文人画”的豪情傲骨,着魔于“谜图天书”的穿越狂想,执着于“书法精神”的姿意张扬,磨砺于“人格画品”的合一践行,彰显了“自然为本”的大道美义。

有真价值艺术的创造,不止于作品的成型和作者的成家,还在于后续的后世的收藏研究,品鉴传世,继承发扬。那么什么是石鲁艺术的“真价值”呢? 石鲁在他的艺术巅峰的攀登上说过这样一些话:要“把有限的生命附在一个永恒的伟大的自然身躯上”;要“为他人挥泪,替古人担忧,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产生真挚的高尚的热烈的时代感情”;要“把事物的意义和真挚的感情看得比实际生活高而又高。重气节、重品德、重情义、重真理,轻利欲、轻名财、轻物欲,这正是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修养条件,因为艺术是不计任何代价的创造。”将这些话语尊为家训,九思开悟,明义笃行,以继家学,以正家风,以扬家传,当成为石鲁家族后人代代相授的功课。

2019年是石鲁百年诞辰,届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下,将进一步开展石鲁艺术研究工作,编辑出版石鲁作品全集,策划与准备石鲁大型纪念展览活动。为此,石鲁家族再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献一批石鲁书画作品,使国家博物馆的石鲁书画作品的收藏,在作品的年代、阶段、风格演变、代表作品、习作精品、创作草图、写生速写的类别上既已全面,又达众多,总数为705件,成为石鲁艺术原作真迹最丰富的资料库,由此而生成的研究项目,聚集的研究力量,提供的研究条件,萌发的研究思路,将对石鲁艺术的历史评价工作产生重要的提升和推动作用。在此,我们石鲁家族全体成员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于石鲁艺术的厚爱和彰显,以及几年来合作共建“石鲁艺术研究中心”过程中所达成的理念共识与工作成果。(撰稿:刘政 摄影:董清)


景俊海副部长、吕章申馆长、黄振春书记为石果、石丹和石迦颁发捐赠收藏证书

出席石鲁作品第三次捐赠收藏仪式的领导与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