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高17.2厘米,长32.1厘米,铧宽27.2厘米
1967年陕西咸阳窑店出土
此铁犁铧呈等腰三角形,前端为锋,呈锐角,两边为刃,后有銎。犁壁呈鞍形,下部前端有一突尖,可插入铧面小孔中。
汉代犁的性能日益完善,在出土的实物中,既有轻巧灵便、适于耕垦熟地的小型犁铧,也有锐利厚重、适于开辟荒地的较大型犁铧,还有用于开沟做渠的特大型犁铧,并且根据用途的不同,还有着大小不同的规格形制。犁壁也称犁镜、鐴土,是中国步犁在结构上的重大改进,在山东安丘、河南鹤壁、中牟和陕西西安及陇县、礼泉等地均有实物出土。汉代的犁壁有菱形和鞍形两类。由犁壁和犁铧构成的弯曲面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和翻转过去,再加以反复平摩,可使土壤松软,田面平整,更利于植物的生长。犁壁出土的地区有限,在汉画像石中迄今亦未曾出现,说明其使用并不普遍。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