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锥形玉饰

长3.3~9.5厘米

1974~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

此组锥形玉饰造型大体接近,尖部均呈较钝的锥状,尾部磨成细铤状的短榫,榫端多带小孔。

锥形玉饰可能由早期锥形骨器演化而来。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普遍存在锥形骨器成束随葬的现象,最多的一片墓地内有200余件。在晚于大汶口文化的长江流域良渚文化里则发现了大量的锥形玉饰,有的墓内可达10多件,大部分成集束状位于墓主头部,成为良渚文化规格较高的墓葬特有的现象。

关于锥形玉饰的用途,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那些器身修长如针,尖端锋利,末端有圆孔的器形,在墓中多出自人的头骨部位,可能为笄、簪类玉饰。形式粗短,尖端略钝,末端带孔的小件可能是项饰、坠饰或腰饰的组件。而器形较大,表面刻有特殊纹饰的样品多被认为与原始宗教或祭祀活动有关,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或者作为首领的权杖重器。

这些玉饰用软玉切磨制成。中国人自古就把玉作为纯洁、美好的象征。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锥形玉饰和这个时期其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器,正是此观念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