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蝉形玉琀

长4.3厘米,宽2.1厘米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青绿色玉。器舌形,上宽下窄,尾部呈尖状。正面上部呈弧形,两端突起,表面光素无纹,背部上端两侧各斜削一阴刻线,颈部下面有一近似三角形的纹饰,呈斜坡状,下部起棱,两边呈斜坡状。无穿孔,刀法简炼粗犷。

此件玉蝉属于葬玉,又称琀蝉,是放于死者口中的琀物。作为琀的实物没有限制,凡放入死者口中所有东西都叫“琀”,如小玉片、小贝壳、小金块、玉鱼、玉管和玉蝉等。商代墓中死者口中用作“琀”的,有鸟、兔、虎、鱼等,也有小玉戈、柄形器、小玉琮或残料,有的口中放入多件。西周时期用玉做的琀多起来。从战国到汉,盛行厚葬之风,玉蝉普遍地被使用,而蝉的形状与琀相适合。于是,因形而琢,成为一种琀蝉。用蝉形玉做琀,作为葬玉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起到“尸体不朽”的作用,而另一种含义用蝉本身从幼虫到蜕化的规律,来寄托对死者复活再生之期望。《史记•屈原列传》载:“蝉蜕于浊污,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玉蝉的用途不只作为琀,还有其他装饰作用。如佩蝉,作为腰间的佩饰,在蝉的上端一般有穿孔或象鼻穿,或上下排列的穿孔,可穿系佩带。另一种用途为冠蝉,是帽上的饰件,穿孔一般在腹部,平行打穿两孔,或在蝉的顶上钻一孔、腹部钻一孔,以便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