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玉璧

直径20.5厘米,厚0.9厘米

1988年浙江余杭长命出土

这件玉璧造型圆整,纹理斑斓,中心穿孔较小,器身残留切割痕迹。古人把玉璧中间的穿孔称作“好”,四周的宽边称作“肉”,“肉”的宽度要达到“好”的直径的一倍以上,才可称作璧。

《周礼》云:“苍璧礼天。”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璧圜像天”,大概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故做成圆的玉璧来祭天。近年来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璧。 玉璧是良渚文化礼器中的代表性玉器,大多成批地出现在墓葬中。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璧可分为两类:一类玉质细密,色彩纯净,制作工整,通体抛光,工艺十分考究,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胸部,应该属于礼玉之列。另一类玉质稍逊,多数纹彩斑斓,制作粗糙,璧形不圆整,甚至有破损,加工时打磨不彻底,玉璧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也没做抛光处理,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脚下方,有学者认为此类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粗糙的玉璧是为赶埋葬时间而匆忙制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