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11.3厘米,一端宽8.1厘米,一端宽8.2厘米,厚3厘米
这件银锭束腰砝码形,沿边缘有几圈水波纹,面中微凸,内铭文:“福建建宁府松溪县征原十伍年分京库金花银伍拾两正万历拾陆年正月日知县熊鸣夏承行吏徐有德□吏岳□□□民匠陈进”。阴文。底局部有蜂窝状气孔。铸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
万历年间出土的金花银均铸成五十两大锭。金花银是一种上解银锭,故称解银。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应征米麦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征收,名为“金花银”。其后这个办法“概行于天下”,以为用例。税粮折银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仅减少了农民运送税粮的痛苦,而且直接推动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金花银是对银色的称谓,为十足的白银,区别民间普遍使用的花银。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