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少共国际师袖章

宽19.5厘米,周长43厘米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红军长征中曾有过这样一支部队:全师由近万名15至24岁的青少年组成,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极为罕见。这支部队叫做“少共国际师”。

为响应中共中央“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的号召,1933年5月20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成立“少共国际师”。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有7个少先队模范团积极响应,一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今宁都)宣誓成立,第一任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在接受紧急训练不到两个月,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开始,“少共国际师”奉命开赴前线。在闽北拿口之战,部队首战告捷,朱德和周恩来致电祝贺,称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之后,部队又在将军殿、团村、大脑寨、驿前、石城等地,进行过数十次战斗,仗仗打得残酷壮烈,部队伤亡惨重,由成立时的八九千人锐减至不到三千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为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2月10日“少共国际师”撤编。至此,这支历时一年半的年轻队伍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许多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红小鬼”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

这件当年“少共国际师”将士佩戴的袖章,见证了这支彪炳史册的“神奇之师”。如今,袖章已褪色,字迹模糊不清,仍依稀可见“模范少共国际师”等字样。1952年,由内务部拨交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