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7.1厘米宽2.6厘米高1.9厘米
玉为绿色,局部有褐色沁。上部俯视为长方形,两端向下卷,其上雕琢蟠螭纹。下部有一长方形孔。螭纹雕刻呈浮雕,躯体呈“S”形。头部为圆形,头立有双耳,头顶后有长角,双眼像猫眼,阔鼻。颈部较粗且从头左侧伸出。躯体弯曲度大,挺胸,腹下沉,臀部与头部等平。前腿向颈前翻卷,后腿弯曲,绞丝纹尾。右下角雕琢一小螭,只雕刻出头部。下部孔上方呈弧形。此器雕刻纹饰精美,玉璏是剑上的嵌件,蟠螭纹在玉具剑上雕刻较为常见。
螭纹在古玉中是一种常见纹饰,与龙有关。《说文》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或云无角曰螭。”《说文通训》认为“螭”是龙子。玉器上螭纹始见于春秋,但并不普遍。螭纹盛行于战国和西汉,西汉时期,螭纹基本上取代了龙纹。从春秋一直到清代,螭纹一直作为玉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经常在玉器上出现。
璏为剑鞘上的玉饰。《说文》曰:“璏,剑鼻玉也。从玉彘声。”其作用将璏置于鞘上,穿过其长方孔洞用绳索捆住,再将剑佩带于腰间革带的挂钩上。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