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解读 | 揭秘非遗铜雕“八大技艺”
2024-09-19     中国国家博物馆

“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100件/套铜艺精品及相关重要文物。铜,在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社稷重宝到百姓日常,铜逐渐渗透国民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铜工艺,以其独特的形态气质为中国文化书写辉煌。

 

 

作为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延续,铜雕技艺在吴越和南宋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清代同治以后,以杭州铜雕技艺日益成熟,代代相传。经过上百年的风华,铜雕技艺逐渐被发掘、整理出“八大技艺”,铸、镶、锻、刻仍然得以传承,现代技法如熔铜等又不断出现。

2008年,铜雕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19。

镂空技艺

工匠用手工细心地雕刻出穿透铜材料物体的花纹和文字,形成多层次的孔穴技艺及叠加的复合夹层,这就是铜雕技艺中的镂雕工艺技法。镂雕也称镂空,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复面雕。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匠人不仅需要高度注意力,更要有熟练的圆雕基本功。

点刻技艺

铜壁画或各种铜表面的纹理图案,都要手工敲打出来,所以绝技都在手的功夫上。如何运用刀、锤、锉等工具,都是有讲究的,怎样捶打、连接、锉平,怎样形成一朵花、一只鸟、一个人的图案,不知要上下敲打多少个点。

 

 

烘炼工艺

用加热的方法使铜纯净、变软,根据铜饰制品的需要进行烘炼,关键是在“烘”字上,不是把铜熔化,而是把铜加热又不熔化。为什么要进行铜板烘炼?加热后,铜板变软,可塑性好,冷却后不会断裂,发脆,表面坚韧、清晰、光滑。

叠镶技艺

叠镶工艺技法包括“叠”和“镶”。古代连接铜构件常常应用这项技艺,连接处有尺寸不同的槽子,各层叠加、镶嵌等,使各个构件融为一体。当代叠镶工艺,在铜壁画、铜建筑取得突破进展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杭州雷峰塔,就运用了叠镶技艺。

 

 

三色工艺

也称“紫金刻铜雕”技艺,借用石雕的阴刻、阳刻及西洋铜版画的表现手法,进行分层次蚀刻、分层次氧化着色,并对主体画面鎏金、鎏银,使得整幅画面同时呈现高贵的金色、闪亮的银色和温馨的铜色。三色结合在一起,展示铜艺术品古穆、精致的气质,给人强烈的艺术美感。

制绿工艺

制绿起到保护作用,也是铜制品的一大优点。有了铜绿,铜制品不易生锈、腐蚀。但是,在大气中天然形成的铜绿要30年时间,不适合工艺生产的需要。为此,采用现代技法生出铜绿,膜层物化性能稳定,结合力好,如同出土文物,免受大气污染和雨雪侵蚀,达到保护目的。

 

 

熔模技艺

用蜡制作成模子,涂泥浆,控制厚度,就是置物的容量,并注入铜液,冷却即成。铜器物表面光亮、清晰、优美,没有结疤、砂粒、气泡。此种手工铸熔模技艺,从战国一直传承至今。

熔铜技艺

2006年,在天宁宝塔的一场大火中,朱炳仁首创熔铜艺术。这项技法促进了金属铸造技术的革命,也称“无模可控金属熔铸技艺”,将铜料倒入坩埚内熔化,加入介质,达到一定温度后使其自然流淌。传统的金属加工,一般采用泥膜、沙模、石蜡模等,熔铜工艺技法脱离了模具,每件艺术品都是孤品,不可复制。

“一铜映乾坤”,诚邀您步入铜艺的辉煌殿堂,探索传统技艺与创新灵感交织的火花,感受每一缕金属光泽下流淌的千年匠心与璀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