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筑梦太空——“掌中苍穹”雕塑入藏暨航天文物展

展期:2017/4/25 - 5/25(2017年4月24日开幕)
地点:北1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
支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前 言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想。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走过61年光辉历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博大丰厚的航天精神,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16年,国务院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旨在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致力于航天文物的收藏、保存、展示。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11位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手模雕塑入藏国博,我馆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携手合作举办这个航天文物展,以此向中国伟大的航天事业致敬,向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航天人致敬!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一部分 飞天梦圆│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指核弹、 导弹和人造卫星。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至1970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

 

 
“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出席“八六三”计划工作会议时佩戴的代表证。
 
1985年,王淦昌主持的“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是奖章和证书。
 

载人航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以来,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神舟号飞船11次发射,中国航天员六度飞天,中国已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

 

 
神舟号飞船模型
 
  • 神舟一号飞船搭载的北京金鹏科技团团旗。北京金鹏科技团,成立于1998年5月,
    是北京市教委下属的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
  • 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的解放军总装备部(现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公司等11家单位盖章题字、杨利伟等签名的国旗。
  • 杨利伟亲笔题字的《飞天梦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实》DVD盘珍藏版。
  • 神舟六号搭载的有中国政府首次南极点考察团队员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签名的在
    南极点展示的国旗。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批准执行该任务航天员乘组为费俊龙、聂海胜的决定。
  • 神舟七号飞船搭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月球探测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又称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其中探月工程又分“绕”、“落”、“回”三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分别实现了绕月飞行和关键技术验证,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完成月球表面巡视探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已掌握航天器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

 

 
嫦娥一号模型
 
  • 嫦娥一号模型
  • 嫦娥三号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模型(1:1)
  •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太阳监测器(鉴定件实物)
  •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Y射线谱仪(鉴定件实物)
  •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激光高度计探头(鉴定件实物)
 
│第二部分 逐梦苍穹│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航天人“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追梦的理想从未放弃,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将续写这一伟大事业的辉煌,致力于为人类探索并和平利用太空。

 

 
雕塑:掌中苍穹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7央视春晚]按手模仪式:十一位英雄的航天员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7央视元宵晚会]航天员手模国博收藏证书颁发仪式
 
  • 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中使用的救生物品包
  • 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行“神箭”发射队队旗。
  • 中国航天第三次载人飞行“神箭”发射队队旗。
  • 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神箭”发射队队员签名的党旗。
  • 杨利伟签名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青年突击队队旗。
  • 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七火箭
    发射队队员李洪签写的确保成功承诺卡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原党委书记梁小虹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工作证。
    他是设立“中国航天日”提案的提出者。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的《“神箭”
    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工作日志》。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在执行中国航天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使用的计算器、彩笔和签字笔。
 
│第三部分 再启新程│
 

设立“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国政府将这一天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旨在传承航天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培植创新文化、推动国际合作。

 

 
2016年4月23日,杨利伟等9名航天员重温入队誓言,庆祝首个“中国航天日”。
 
  • “中国航天日”当天,福建省南平市市民在航天体验馆参观神舟十号返回舱。
  • 在河北邢台经济开发区思源实验学校的“航天梦 中国梦”主题科普系列活动上,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航天知识。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举办“九天揽月——中国航天日科普宣传周” 活动,向观众介绍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运载火箭

“发展航天、运载先行”。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2017年1月,4代17个型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45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5.10%。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火箭,正在托起中国航天的未来。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
 
  • 2016年6月25日,为发射货运飞船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发成功。图为垂直转运中的长征七号运载
    火箭。
  • 2016年11月3日,中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
    点火升空。
 

卫星发射中心

2016年6月,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与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形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航天发射场布局,能够满足载人飞船、空间站核心舱、深空探测器以及各类卫星的发射需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卫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
  •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
  •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2009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建立空间站

建立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继发射成功,我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实验室的能力,2022年前后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中国空间站未来结构示意图
 

探月工程

2017年11月前后,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任务。这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嫦娥四号预计2018年前后发射,首次挑战月球背面软着陆。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计划。

 

 
嫦娥四号卫星示意图
 
  • 嫦娥五号卫星示意图
  •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
 

火星探测

火星将是中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二颗星球。2016年1月,中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获国家批复立项,首个火星探测器预计2020年左右飞向4亿公里外的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

 

 
2016年8月23日,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的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图。
 
  • 2016年8月23日,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的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图。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数千项技术成果“军转民”。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既能直接创造巨大产出改善民生,又能有力助推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在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及税务等安全领域,航天技术的转化作用也明显发挥。

 

 
2016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经过4个月在轨测试后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图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兴隆量子通信地面站建立天地链路。
 
  •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我国自主研制,计划由30颗卫星组成,目前已成功发射16颗。该系统预计于2020年完成全球系统组建任务。图为技术人员展示最新研发的40纳米级“北斗”导航芯片。
  • 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监控系统的校车
  • 2015年6月,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上线,助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展厅实景│
 
 
 
│展览资讯│
 

" 筑梦太空——“掌中苍穹”雕塑入藏暨航天文物展"开幕
 
新闻:
“筑梦太空”——航天文物展开幕式暨庆祝“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微博热议│
 
 
资料提供:展览二部 责任编辑:张应
展品推荐
展览实景
展览咨询
 
微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