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纳西族东巴文化展

 
展期:2015/5/9 - 5/20
地点:北10展厅
主办: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

纳西族人民创造的千年东巴文化,以广博浩瀚的内容,形式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现了纳西族历史社会的灿烂文明,凝结了纳西民族全部精神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与灵魂,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本次展览分为“纳西族与东巴文化”、“东巴教及其仪式”、“纳西象形文及东巴古籍文献”、“东巴宗教艺术”“东巴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七个主要板块,展出丽江市博物院收藏的250 件东巴文化藏品,其中三级文物11 件、一般文物196 件,实物43 件,包括神路图、东巴经书、东巴舞谱、东巴应用文献、东巴纸牌画、木牌画、东巴文具、纳西象形文字雕版、五幅冠、东巴法器等种类, 其中最为凸显纳西族东巴原始宗教艺术特色的就是长达13.3 米的东巴卷轴画“神路图”,这幅画既是东巴教融汇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鸿篇巨制,又是纳西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杰出作品。

│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纳西族主要源于中国古代氐羌族群中的夷系部族,秦汉以来从甘肃、青海河湟地带往南迁移;唐宋时分布在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及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流域;明清时期,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在云南丽江得到高度发展,形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区是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人口30余万。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泸沽湖

 

白水台

 

俄亚大村

 

纳西族传统民居

 

东巴文化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分布在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地区。一般认为,完整的东巴文化体系最迟形成于隋唐,明、清、民国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东巴文化以本土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主要内容有:民族传统信仰,东巴祭司及其宗教、民俗礼仪,用纳西象形文写书写的东巴古籍文献,以及东巴祭司所掌握的造纸、绘画、工艺制作、音乐、舞蹈等传统技艺。

 
纳西族及东巴文化分布略图
 
│东巴教及其祭祀仪式│
 

东巴教在承袭纳西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吸收西藏早期苯教的内容,且逐渐融入佛、道等多元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一整套独特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信奉万物有灵,兼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主要特征是多神、重卜、重巫,保留了原始性、血缘性、地域性等原始宗教色彩,有相对规范、统一的祭祀仪轨与宗教经典。东巴教处于从民间宗教向人为宗教方向发展的阶段,其神灵体系具备这一宗教形态的典型特征。

较大规模的宗教仪式有30多种,对天界诸神、祖先、自然神灵、鬼魂的祭祀及人生礼仪是东巴宗教活动的基本内容,反映着纳西人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的认识以及传统的灵魂观念,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最终目的。

东巴教鬼神崇拜时期发展史况(上)   东巴教鬼神崇拜时期发展史况(下)

 

东巴祭司
“东巴”意为智者、导师,他们集巫、医、学、艺、匠于一身,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的宗教活动服务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因而东巴教祭仪与纳西族的生活习俗有密切的关系。

 

祭天仪式
于每年农历正月、七月举行。新年祭天是一年中最为神圣的民俗祀典,以血缘为纽带的不同祭天社群,各自在固定的祭天场向天神供献牺牲、顶礼膜拜、祈求泽惠。纳西族自认为是天的后代。祭天的意义在于祈愿子孙兴旺、家庭和美、民族昌盛;慎终怀远、使子孙后代不忘先祖之恩,使世代相传的礼仪制度和传统习俗得以继承发扬;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祭天是纳西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增强民族传统意识和内部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请素神仪式
“素”是主宰一个家庭整体灵魂和生命的神灵,被供奉在木楞房火塘旁的神龛上,每日餐前主人必虔诚祀奉,新年及婚礼、建新房等场合延请东巴举行请素神仪式。传统婚礼中,东巴把出嫁新娘的灵魂从母家的素神中分离出来,维系到夫家的素神之上,予以祝福,从而使新人的婚姻得到社会的认可。

 

祭自然神仪式
一般以村落为单位,于农历二月在水源处举行。东巴经载,掌管自然界的神灵与人类的祖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类因污染水源、过度砍伐森林和狩猎等行为触犯了自然神,自然神以施放疾病和自然灾害的形式降罚人类,因而人们必须每年定期祭祀自然神以祈求免灾赐福。自然神灵的信仰集中体现了纳西先民对人与自然辨证辩证关系的朴素认识,客观上有效地制约着人们破坏自然的行为。

 

延寿仪式
东巴教大规模的综合性仪式,一般为年长的东巴大师或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举行,东巴们祈求神灵护佑尊师或长者长寿吉祥,使大东巴无边法力传诸徒弟、长者高尚的品德传诸后生,同时,大东巴要对其弟子进行全面的考核。由于祈寿仪式规模恢弘、程序冗长繁复,且耗资较大,故历史上并不常举行。

 

丧葬礼仪
东巴教丧葬、超度仪式贯穿于从死者落气到遗体处理、超度灵魂的民俗行为全过程,其主要意义在于给死者指明一条回归祖先居住地的道路,让亡灵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沿着祖先的足迹回到遥远的北方。这条送魂路线实际就是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和历史活动区域,与汉、晋以来史书所载的纳西族分布情况相一致。

 

超度什罗仪式
东巴什罗是东巴教教主的名号,纳西族民间把有名望的东巴尊称为“什罗”,凡有东巴大师去世,临近地区的东巴都会闻讯赶来吊唁,举行盛大的超度什罗仪式。仪式中通过场景、咏诵经文、舞蹈再现祖师东巴什罗一生的事迹,同时为死者消除生前所有的业障,将其灵魂从鬼域送往十八层天上神灵居住的地方。

 

大祭风仪式
为超度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而举行。纳西人认为非正常死亡系由风流游荡的风鬼、以情死鬼和吊死鬼为代表的凶死恶亡鬼魂作祟所致,因而必须将死者的灵魂与这些鬼魂一同送往他们的居住地。这是超度殉情者亡灵的大祭风仪式场景。旧时丽江纳西族地区男女青年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常成双或成群相约到山野尽情作乐后自尽殉情。该仪式是殉情的社会现象在宗教上的反映。

 
 
│纳西象形文及东巴古籍文献│
 

纳西族先民观天地、日月、山川、木石、鸟兽等物象而造型,创制了纳西象形文,主要流传于西部方言区,常用单字约1400个。其文字形态反映了人类文字从表形图画过渡到表意、表音古典文字的完整过程,沿用至今成为人类唯一仍保存和使用着的完整象形文字系统。

在东巴文化的发展后期,丽江的东巴祭司们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标音音节符号,称为“格巴文”,充实了纳西象形文字体系,使纳西语的记录手段更加便捷、完备。

 
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
 
形声字
 
转意字
 
假借字
 

历代东巴用纳西象形文、标音格巴文记录的宗教祭词、卜辞及其它相关资料,经过长期加工整理,融入民间口头文学的内容,形成卷帙浩繁的东巴古籍文献。目前约有3万余册保存于民间和国内外收藏、研究机构,不同内容的有1000多种。以宗教经典为主,有少量工具书、民间应用文书,内容涉及纳西族古代社会形态、民族历史、原始信仰、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历法、天文、地理、军事、文学、艺术等,是一套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2003年8月,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东巴宗教艺术│
 

东巴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栩栩灵动的图画文字、各种形式和题材的绘画、雕塑,波诡云谲、野趣横生,具有质朴、淳厚、凝重、古拙的原始造型艺术审美特征;庄重肃穆、深沉含蓄的东巴音乐富有神秘感;在祭仪中表演的东巴舞蹈丰富多彩,其套路被记录在珍贵文献《东巴舞谱》中。

 

神像卷轴画

东巴绘画

有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等形式,题材多为记载于东巴古籍文献的神灵、鬼怪和动物、人物形象。木牌画在祭仪中临时绘制,大规模仪式每次需绘数十张至百余张,使用时插地作为祭祀对象的象征,具有明显的原始巫术祭祀遗痕。纸牌画和布卷画则在沿袭原始画风的基础上借鉴藏、汉等民绘画技法、融入佛、道等宗教文化内容。2006年6月,东巴绘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老东巴在请素神仪式中唱诵经文

东巴音乐

分为经腔和器乐两类。经腔是祭仪中诵经的腔调,不同仪程使用的唱腔各异。曲调与诵词的语音密切结合,庄重肃穆、富有神秘感,音乐风格与纳西族民间音乐一脉相承。器乐多为打击乐,用于诵经和舞蹈的伴奏。东巴音乐具有悦神、迎神、安鬼、驱鬼的功能。

 

色日弥恭胜利舞

东巴舞蹈

祭仪中迎神、镇鬼的舞蹈,一般为集体表演,舞者手持乐器或法器,用打击乐伴奏,舞蹈动作沉稳端庄。东巴舞用丰富的舞蹈语汇表现东巴教神话,有故事情节的舞段连缀表演,初具舞剧的雏形。东巴舞承袭了拙朴的原始艺术传统,又保持着淳厚、雍容、典雅的古代舞蹈原色。

东巴舞--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动作规范

 
│东巴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上世纪20年代以来,以约瑟夫•洛克、李霖灿、方国瑜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学者先后在纳西族地区调查研究,他们在东巴文化研究领域作出奠基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国内外众多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字学、文学、艺术等角度深入探索东巴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以东巴文化研究为主的国际纳西学已经形成。同时,在民间濒临消亡的东巴文化得到复苏,30多年来,东巴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民间传承工作成果卓著。

 

丽江玉水寨东巴文化学校

 

东巴画传承活动

 

东巴经典诵读

 
│展厅实景│
 
 
 
│展览资讯│
 

"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开幕及展厅实景
 
新闻:
“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在我馆举行
 
│微博热议│
 
 
资料提供:赵若涓 责任编辑:张应
展品推荐
展览实景
展览咨询
 
微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