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

展期:专题陈列(常设)
地点:南12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又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重视对古代书法的征集与收藏,历经百余年的努力和积累,至今收藏古代书法门类涵盖甲骨文、金文、陶文、砖瓦文、玺印及钱币文字、碑拓、墓志、刻帖、历代墨迹等,数量已达3万余件,在国内同类收藏中位居前列。这些书迹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反映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不断演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这需要我们经常回过头去,从古人那里、从传统经典法书中汲取营养,去学习、去研究,然后以此为根基,再去突破、去创新。为了让这批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珍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使这些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活起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专题陈列,展示馆藏丰富并具有特色的书法藏品,让人们在欣赏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书法作品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并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第一部分 甲骨文、金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具有成熟体系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的开端。这种“以刀代笔”刻写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线条劲健,构形简约,意象丰富,其契刻线条、字形结体及章法布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的各种书体皆由此演变而来。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肇始于商代后期。西周时期,金文高度发达,从早期的肥笔波磔到中晚期的“玉箸体”,字体及行款逐渐向规范化、整齐化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或严谨方正,或瘦长工整,亦或文字美术化、富有装饰性。秦汉以降,小篆、隶书等书体出现在青铜器上,彰显出各体书法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 陶文、瓦文、砖文│
 

陶文是契刻、戳印或书写在陶制器皿、建筑材料上的符号或文字,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反映了汉字的早期形态。

目前所知最早的瓦始于西周初期,并在春秋战国以后大量制作和使用。在部分瓦当和瓦片上,发现了模制的图案和文字。瓦文以篆书为主,兼有隶书,内容多样,在西汉极为流行。

砖文为刻划或模印于砖上的文字,出现于战国晚期。西汉中期随着砖的普及应用,砖文作为一种以砖为载体的书写形式,与经典书法并行发展。

这三种文字资料出现、发展和兴盛的时代,正是我国古代书体逐渐嬗变的时期,它们为考察中国书法早期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 玺印、钱币文字│
 

中国古代玺印、钱币上的文字遗存是我国古代“书迹”的一部分。

玺印的发明与使用历史悠久,是由实用的凭证信物,逐渐衍化而来的艺术形式。它以篆书为主要素材,用刻刀在各种印材上进行创作,与书法、绘画艺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伴随着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完善,玺印文字的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记录了汉字书体的历史变迁。钱币文字不仅是时代书风的展现,也使一些名家的精彩墨迹通过钱币得以留存。

 
│第四部分 碑拓、墓志、刻帖│
 

将文字刻于石材或木材之上是保存书迹的一个重要途径。

碑版是立于地面,用于记事、颂德的石刻。自汉代开始,刻有文字的碑版兴起,至北朝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书法史上极富盛名的“魏碑”即是这一时期的碑刻。

墓志为一种埋幽之铭,其性质和功能与碑版相近,唯有形式不同。南北朝时期墓志勃兴,沿袭后世。墓志所刻书体真、行、篆、隶兼具,书写精美,镌刻精工。

在影印技术诞生之前,刻帖是临习和欣赏名家法书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最早的刻帖可能于唐代既已出现。北宋开始盛行的刻帖之风,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保存历代书法名迹和普及书法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 历代墨迹│
 

由于年代久远,宋代以前的名家墨迹流传甚少,学书者除了临写碑帖拓本,多从写经、文书中求得古人的用笔之法。有些墨迹文采与书法俱佳,是研习书法的绝好范本。

宋代书法在“晋韵”、“唐法”两大基本审美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尚意”的时代特征。至元代则表现为书风的全面复古,并将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代书坛姿态更加丰富:从明初程式化、缺乏个性的“台阁体”,到中期吴门书派崛起,成为中坚力量,再至晚明由个性解放思潮引发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全新书风,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清代书法总的发展趋势,是帖学的逐渐衰落与碑学的乘势崛起。碑学的出现,结束了宋、元以来帖学一统的局面,不但在篆、隶等书体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时或与帖学碰撞交会,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

 
│展厅实景│
 
 
 
│微博热议│
 
资料提供:陈庆庆 责任编辑:张应 美编:包莹莹
展品推荐
展览实景
展览咨询
微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