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人民——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
|
|||
![]()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6人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
|||
![]()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894年,28岁的孙中山取“振兴中华”之意,创建兴中会。他高举民主革命旗帜,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晚年,他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 |
|||
|
|||
|
|||
![]()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
![]()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和指挥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从1935年1月底至3月下旬,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寻求战机,有效歼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
|||
![]()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人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与红军同生死、共患难的苏区人民得知红军即将离开的消息后,纷纷自发前来送行,依依不舍,含泪惜别。离别时刻尽显军民鱼水深情:男女老少十送红军,千叮咛万嘱咐;红军指战员不住回望,频挥手泪湿襟。 |
|||
![]()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17位勇士强渡大渡河,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29日,红四军团发起飞夺泸定桥的战斗,22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控制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由此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
|||
![]()
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南部藏区,逼近天险腊子口。17日凌晨,红军兵分两路,一部正面牵制、掩护,另一部从敌后的悬崖攀登至山顶,两面夹击,向驻守腊子口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经过三小时激战,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胜利夺取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斗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利用天险将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 |
|||
![]()
山西、河北、河南交界的太行山脉,纵深绵延在崇山峻岭之中。该作品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八路军在这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组织、武装广大太行山区军民,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经过八年抗战,太行山区军民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斗志,谱写了中华儿女的英雄壮歌,凝铸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
|||
|
|||
![]()
该作品刻画了百余年来160余位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世纪智者,其中既有中国的李大钊、严复、蔡元培、鲁迅、郭沫若、钱学森、梅兰芳、齐白石等,也有外国的马克思、爱因斯坦、托尔斯泰、诺贝尔、爱迪生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如群星灿烂,照耀着人类前行的方向。 |
|||
![]()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创作油画《开国大典》。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37岁的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看了《开国大典》后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1954年和1972年,董希文受命先后去掉、修改了画面中的高岗和刘少奇。1972年,在董希文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了《开国大典》。1979年,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根据家属意见,为保留原稿,委托靳尚谊在复制品上进行修改。靳尚谊因故未能修改,推荐阎振铎、叶武林完成修改工作,在复制品上恢复了原作中的刘少奇和高岗。画面中第一排领导人均为国家副主席,左起: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
|||
│展览资讯│
|
|||
|
|||
│微博热议│
|
|||
资料提供:王海蛟 责任编辑:张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