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中国古代佛造像

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佛造像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随着佛教传播,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中国佛造像逐渐发展成为包含中国文化艺术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艺术瑰宝。从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东渐二千年的历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证,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中国古代佛造像”展览,力图通过265件藏品勾勒中国古代佛造像的发展历程,系统地呈现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和博大精深。

展品推荐
展览实景
展览咨询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 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 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造像精品,还有国家博物馆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含的深邃佛教哲理。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并和他的弟子在恒河中游地区致力于推广教义。由于他们在推广教义时使用了大众化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且容易接受,因此佛教的传播范围逐步扩大,并从最初的四处漫游式宣传转变为在寺院内进行宣传。伴随着佛教在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统治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印度佛教造像艺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并在各时期形成了诸如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波罗风格等特色鲜明的造像风格。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些风格与传入地的雕塑传统和审美要求相融合,使佛教造像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貌。

 
   
 
 
【斯瓦特地区佛教造像】             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犍陀罗地区...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13厘米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11厘米   铜弥勒菩萨坐像 高37.5厘米
 
【克什米尔地区佛教造像】
 
  克什米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 中国古文献曾称为迦湿弥罗、罽宾等。这里是古犍陀罗的一部分,曾是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该地区造像源于犍陀罗艺术,并受到笈多时期秣菟罗风格和萨尔纳特风格的影响。6世纪开始,克什米尔地区开始独立创作本地风格的造像,到7-8世纪,形成了克什米尔风格。其佛像特征是脸型长圆,眼睛在脸部的位置十分突出,眼大无神,似吃惊状。眼、唇、白毫等部位用银、红铜装饰。造像身躯饱满,多着袒右肩或通肩袈裟。袈裟轻薄贴体,仅在衣缘处刻出衣纹。造像的头光和背光运用较多,常见为镂空形状。矩形台座是克什米尔造像的特征,以立柱式的隔栏或力士托举形象为主。克什米尔地区佛教造像多以黄铜制作,精工细琢,对中国西藏地区的造 像有深刻影响。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16.5厘米   铜宝冠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15厘米
 
【东北印度地区佛教造像 】            东北印度地区主要指今印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一带,这里曾是印度...    
       
铜毗卢佛坐像 高12厘米   鎏金铜毗卢佛坐像 高12厘米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16.5厘米   铜阿弥陀佛坐像 高18厘米   铜观音菩萨坐像 高10厘米
 
【尼泊尔地区佛教造像】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东、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围。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    
     
铜观音菩萨坐像 高24厘米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11.5厘米   铜释迦牟尼佛立像 高19厘米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高35厘米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融合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
   
 
【泥塑佛教造像】             新疆地区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留存了部分早期的泥塑造像,这是佛教造像艺术进入中国...    
     
善业泥佛像 高14.5厘米   比丘法律造泥佛像 高11.5厘米   苏常侍普同等造泥佛像 高9.5厘米   彩塑菩萨头像 高28厘米
 
【石雕佛教造像】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南京栖...    
 
【木雕佛教造像】             宋代以后,木雕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艺精巧。特别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突破了典籍仪轨...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高84厘米   彩绘漆金木雕菩萨坐像 高200厘米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高200厘米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 高109厘米
 
【铜铸佛教造像】             明代以后的铜铸佛教造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表现铸造工艺的精细与装饰的繁缛。...    
     
铜普贤菩萨坐像   铜文殊菩萨坐像   “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汇聚了佛教的显宗、密宗和西藏地区的苯教等内容,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还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藏传佛教造像】             藏传佛教造像的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十分明显。11世纪以前的藏传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    
     
鎏金铜得银协巴坐像 高13.5厘米   铜宝生佛坐像 高34厘米   鎏金铜阿閦佛坐像 高46.5厘米   铜阿弥陀佛坐像 高22厘米
 
【明清宫廷藏传佛教造像 】             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藏传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吸收了汉地传统的造像手法...    
     
鎏金铜金刚萨埵坐像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鎏金铜四臂观音菩萨坐像
 
 

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
 
中国古代佛雕——佛造像样式与风格
 
佛像造型识别图鉴
 
金申趣谈古代佛像
 
微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