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展

展期:2018/4/18 - 5/18
地点:北11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
 
前言

描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有两个鲜明揭示时代主题的关键词:“救亡”与“爱国”。司徒乔先生与司徒杰先生就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百年里,这对亲兄弟的人生履历与艺术创作紧扣时代主题,为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司徒乔先生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受大环境影响,其作品常常反映“救亡”主题。从1940年抗战主题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到1946年战后灾情主题国画作品《义民图》,真实反映了司徒乔先生正义的信念和为生民立命的追求。司徒杰先生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其作品主要围绕“爱国”主题。从1956年雕塑作品《白求恩全身像》到1983年浮雕作品《中国铁路工人在加拿大》,再到1996年创作的《孙中山像》,表现出司徒杰先生满怀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

司徒乔先生(1902年——1958年),广东开平人,踏上艺术之路伊始就受到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指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绘画领域,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竹笔画。司徒乔先生心系大众疾苦,以带有时代气息的个性化视觉语言勾勒出战乱下的社会现实。从1946年1月底至1946年6月初,司徒乔偕妻子进行了漫长的战后灾情五省(粤、桂、湘、鄂、豫)纪行,据此创作的国画作品《义民图》,透过正义的目光深刻表现出中国劳苦大众的血和泪,展现了艺术家的“良心”与“良知”。作品直接传达出的是灾难与痛苦,更深层的是要唤起人民的觉醒,号召大家“从灾难中像巨人一样崛起”。此次展览通过51件馆藏艺术作品,以“国殇纪行”和“东方曙光”两个单元呈现出艺术家笔下二十世纪上半叶苦难的旧中国和曙光初现的新社会,体现了司徒乔先生作为艺术家的担当。

司徒杰先生(1920年——2005年),广东开平人,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雕塑领域,尤善人物雕塑。他早年师从德籍雕塑家卡尔•杜迪希,后跟随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王临乙先生、曾竹韶先生学习,全面掌握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司徒杰先生1956年创作的《诺尔曼•白求恩像》,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经典意义的纪念碑式雕像之一,还是其现实主义纪念碑雕塑创作的高峰。同时他又以传统艺术为基点,深入研究民间雕塑,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中西雕塑技法与理念,完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创作。本次展览通过29件雕塑,通过“以碑立传”和“融贯东西”两个单元反映出司徒杰独特的雕塑创作经历,展现其秉持的“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现代民族雕塑发展理念,呈现独具匠心的个性化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举办“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展”,就是要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感念他们所忧虑的人民疾苦,国家兴亡,激励社会公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司徒乔捐赠作品展

司徒乔先生(1902年—1958年)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画家。艺术之路伊始就受到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指引,以毕生的勤奋和人道主义精神,描绘苦难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关心人民疾苦,描绘社会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其油画代表作《放下你的鞭子》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12月,司徒双女士将司徒乔先生于20世纪40、50年代创作的46件作品捐赠我馆。由此使我馆馆藏司徒乔先生作品达到51件。此次展览正是通过这51件馆藏艺术作品,以国殇纪行和东方曙光两个单元呈现出司徒乔笔下20世纪上半叶苦难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和建国后曙光初现的新中国社会现实,展现了苦难旧中国和幸福新中国时期艺术家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第一单元:国殇纪行

1940年,司徒乔根据在新加坡演出的剧目《放下你的鞭子》创作了同名油画作品,展现出中国人民面对苦难与折磨时迸发出的顽强抗争的意志。1942年2月,司徒乔携带妻儿历经千难万险从新加坡回到重庆,在亲眼目睹重庆的现实情况后,创作了《国殇图》,展现对抗日战争时期阵亡将士的崇敬和哀悼之情。1945年8月15日,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结束,留给中国人民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园。正在此时,司徒乔接到了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聘书:“我们应把抗战以来民众所受的痛苦,和人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记录下来……作画的地点是目前旱灾威胁,战时受到惨重破坏的粤、桂、湘、鄂、豫五省……”。 带着这份责任与义务,从1946年1月底至1946年6月初,司徒乔携带妻子进行了漫长的灾情五省纪行。艺术家以正义的画笔交织出中国劳苦大众的血和泪。作品直接传达出的是灾难与痛苦,更深层的是要唤起人民的觉悟,号召人民“从灾难中像巨人一样崛起”。


《放下你的鞭子》明信片
1940年
8.5×13cm
纸本

《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集》中《放下你的鞭子》明信片背景说明:
该画由摄影家黄允中拍摄制成明信片,供新山筹赈会于新中国演出团演出时发送助赈(售卖明信片筹款支援抗日)。……1940年 8月13日,新加坡《星洲日报》刊登题为《画家司徒乔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摄影助赈,名剧名画,相得益彰》……其散发出的艺术光芒,让侨民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起华侨巨大的爱国情怀。
——姚梦桐著《特定历史场景架构下的艺术风貌——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


国殇图创作稿
1942年
111×48cm
纸本水墨

款识:国殇图题记。七七变起,余适卧病陵园,医嘱作:休养。因漫游南洋,三十一年自星洲脱险归,奉政治部张部长命绘抗战纪念壁画。因绘国殇图纪念阵亡将士,自战地焦土陈尸,悬想及壮士英灵冉冉升腾,似向人间致语,作无穷之训勉。构思既竟,从事搜集照片,奈所得寥寥,且又多正面头像。为符合构图,只得出诸幻想,不足谓是凌烟阁上之纪功碑。聊志个人崇敬哀悼之思耳。

四、政工周复,六、农民游击队,七、赵侗,八、张自忠将军,九、谢晋元,十一、东北女双枪手,十二、台儿庄王小二,十三、大刀队赵登宇,十四、飞将军李桂丹,十六、王铭章将军,十七、郝梦龄将军,十九、范筑先将军,廿一、飞将军高志航,廿二、飞将军阎海文,廿三、戴安澜将军,廿五、佟麟阁将军,廿六、某护士。一、二、三、五、十、十五、十八、二十、廿四、廿七、廿八、无名英雄。

三十四年十一月,司徒乔敬志。

在八年艰苦抗战与惨重牺牲后,破碎河山上烙印着的那些暴敌的足印,蔓草荒台上写着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民间史迹,流离者还乡的蹒跚步履,重建家园的胼手胝足,在中华民族史页上,该是如何值得永志不忘的画面。

——冯伊湄著 司徒乔绘《劫后行—一九四六年五省灾情纪实》


家徒柱立,1946年,18.5×28cm,纸本水彩

百折不挠的人民,正忙着把柳州从瓦砾上重建…任何人的家都已片瓦不留,连一寸立脚地都没有…危墙经不起一点风雨,纷纷倒塌,一夜死伤无数…

——冯伊湄著 司徒乔绘《劫后行—一九四六年五省灾情纪实》


树皮充饥
1946年
35×53cm,纸本炭笔

卖女
1946年
35.6×49.2cm,纸本水墨
 

空室鬼影图,1946年,39.4×54.6cm,纸本水墨

款识:空室鬼影图。衡阳四郊经日寇之搜刮、屠杀达十三阅月。胜利之后,十室九空。致和一乡三月份饿死六十九人,二甲十户吕玉甫一家九人全数丧尽。余抵其家,幼子之尸尚陈空灶畔,腹大如瓠盖,吃糠充饥,涨塞而死。民国三十五年四月,司徒乔挥泪作。

 
 
第二单元:东方曙光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达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司徒乔听到这一消息后,开启了归国之路。归国后,看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后,司徒乔描绘了各个行业的优秀工作者,展现出新中国时期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1952年9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亦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北京召开。司徒乔在此期间,为文艺工作者画了大量速写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七十五个国家的代表,云集北京,共商和平事业。饱受战祸侵扰的司徒乔,决定通过画作为这次和平大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和平大会的记录,创作的作品传递出人民对于世界和平的美丽期许,正如东方的曙光一样正在冉冉升起。


杨刚像
1948年
38.3×17.5cm,纸本水墨
杨刚时任《大公报》驻美特派员

李济深像
1951年
31×20cm,纸本铅笔
 

和平的力量向上冲罢

1951年,65×25cm,纸本水墨

款识:和平的力量往上冲罢!一九五一年十月将与革命博物馆同志们告别。画呈杜民同志留念。司徒乔。

 

白桦像
1953年
36×24cm,纸本炭笔

魏巍像
1953年
38×26.5cm,纸本铅笔
 

上海国庆游行
1956年
38×29cm,纸本水彩

亚太和大和平鸽画稿
1952年
16×12.5cm,纸本铅笔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史画
1952—1956年
138.5×163,纸本铅笔

1952年,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司徒乔奉命作画。这是极为浩大的工程,75个国家的125名和平战士的形象都要纳入,而且他们的位置、动作及相互关系,既要讲究艺术特点,也要符合政治的要求,比如黑人和白人在亲密交谈,白发苍苍的美国老妈妈与朝鲜女演员紧紧拥抱,法国代表与越南女游击队员挽手并行,印度与巴基斯坦代表把花环挂到对方胸前。中央也极其重视这幅巨作,司徒乔需要参考图片,新华社立即放大送来;弄不清的政治概念和文艺理论,他可以径直去找周扬和郭沫若释疑。1956年,司徒乔倾注四年心血完成了宣纸稿(绢稿)和颜色设计稿,画面中的人物神采飞扬,一派热烈祥和的景象……

 

宋庆龄像
1952年
28×20.5cm,纸本炭笔

宋庆龄在亚太和平大会上发言
1952年
36.7×27cm,纸本铅笔
 
 
司徒杰捐赠作品展

司徒杰先生(1920年—2005年)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雕塑家。主要成就表现在人物雕塑方面。他以传统艺术为基点,深入研究民间雕塑,加以融合中西雕塑的技法与理念,创作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气派的雕塑作品,为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次展览通过以碑立传、融贯东西两个单元反映司徒杰独特的雕塑创作经历,见证先生秉持的“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现代民族雕塑发展理念,呈现独具匠心的个性化探索和实践。

 
 
第一单元:以碑立传

司徒杰早年师从德籍雕塑家卡尔•杜迪希先生(Karl Dudig),后跟随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留法雕塑家王临乙、曾竹韶先生,较为全面地学习了西方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他创作的《诺尔曼•白求恩像》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完成的纪念碑式雕塑之一,具有简朴、大气、刚劲的特征,代表了司徒杰现实主义纪念碑雕像创作的艺术高峰。

  • 白求恩全身像
    1956年
    77×30×21cm,铸铜
  • 在战地——白求恩半身像
    1975年
    43×34×39cm,铸铜
  • 白求恩大头像
    1976年
    42×32×35cm,铸铜
  • 农民自卫军战士
    1979年
    200×62×46cm,玻璃钢
  • 孙中山
    1996年
    52×42×27cm,铸铜
  • 中国铁路工人在加拿大
    1983年
    103×200×10cm,铸铜
 
 
第二单元:融贯东西

20世纪50年代,司徒杰先生开始探索具有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为此他深入民间,走出了一条向民间学习的雕塑创作之路,提出了“意象”雕塑的创作理念。司徒杰先生将西方雕塑速写法与中国民间雕塑技法相结合,即在直接进行雕塑外轮廓创作的同时吸取民间传统雕塑“意”的构思,如此用西方雕塑技法语言塑造的形象具有东方的气质。彰显“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雕塑理念。

  • 舵手,1962年,2×12×13cm,铸铜
  • 该归时,1979年,14×16×8cm,铸铜
  • 心声——张志新
    1979年
    59×37×27cm,铸铜
  • 藏族农妇
    1979年
    54×17×14cm,铸铜
  • 人体速写——坐抱头
    1981年
    31×21×14cm,铸铜
  • 人体速写——立像
    1981年
    32×14×9cm,铸铜
  • 人体速写——坐,1981年,22×25×14cm,铸铜
  • 木兰,2000年,42×19×39cm,铸铜
 
│展厅实景│
 
 
展品推荐
展览实景
展览咨询
 
微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