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展
|
|||
描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有两个鲜明揭示时代主题的关键词:“救亡”与“爱国”。司徒乔先生与司徒杰先生就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百年里,这对亲兄弟的人生履历与艺术创作紧扣时代主题,为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司徒乔先生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受大环境影响,其作品常常反映“救亡”主题。从1940年抗战主题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到1946年战后灾情主题国画作品《义民图》,真实反映了司徒乔先生正义的信念和为生民立命的追求。司徒杰先生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其作品主要围绕“爱国”主题。从1956年雕塑作品《白求恩全身像》到1983年浮雕作品《中国铁路工人在加拿大》,再到1996年创作的《孙中山像》,表现出司徒杰先生满怀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 司徒乔先生(1902年——1958年),广东开平人,踏上艺术之路伊始就受到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指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绘画领域,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竹笔画。司徒乔先生心系大众疾苦,以带有时代气息的个性化视觉语言勾勒出战乱下的社会现实。从1946年1月底至1946年6月初,司徒乔偕妻子进行了漫长的战后灾情五省(粤、桂、湘、鄂、豫)纪行,据此创作的国画作品《义民图》,透过正义的目光深刻表现出中国劳苦大众的血和泪,展现了艺术家的“良心”与“良知”。作品直接传达出的是灾难与痛苦,更深层的是要唤起人民的觉醒,号召大家“从灾难中像巨人一样崛起”。此次展览通过51件馆藏艺术作品,以“国殇纪行”和“东方曙光”两个单元呈现出艺术家笔下二十世纪上半叶苦难的旧中国和曙光初现的新社会,体现了司徒乔先生作为艺术家的担当。 司徒杰先生(1920年——2005年),广东开平人,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雕塑领域,尤善人物雕塑。他早年师从德籍雕塑家卡尔•杜迪希,后跟随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王临乙先生、曾竹韶先生学习,全面掌握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司徒杰先生1956年创作的《诺尔曼•白求恩像》,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经典意义的纪念碑式雕像之一,还是其现实主义纪念碑雕塑创作的高峰。同时他又以传统艺术为基点,深入研究民间雕塑,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中西雕塑技法与理念,完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创作。本次展览通过29件雕塑,通过“以碑立传”和“融贯东西”两个单元反映出司徒杰独特的雕塑创作经历,展现其秉持的“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现代民族雕塑发展理念,呈现独具匠心的个性化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举办“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展”,就是要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感念他们所忧虑的人民疾苦,国家兴亡,激励社会公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
司徒乔先生(1902年—1958年)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画家。艺术之路伊始就受到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指引,以毕生的勤奋和人道主义精神,描绘苦难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关心人民疾苦,描绘社会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其油画代表作《放下你的鞭子》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12月,司徒双女士将司徒乔先生于20世纪40、50年代创作的46件作品捐赠我馆。由此使我馆馆藏司徒乔先生作品达到51件。此次展览正是通过这51件馆藏艺术作品,以国殇纪行和东方曙光两个单元呈现出司徒乔笔下20世纪上半叶苦难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和建国后曙光初现的新中国社会现实,展现了苦难旧中国和幸福新中国时期艺术家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
|||
|
|||
司徒杰先生(1920年—2005年)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雕塑家。主要成就表现在人物雕塑方面。他以传统艺术为基点,深入研究民间雕塑,加以融合中西雕塑的技法与理念,创作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气派的雕塑作品,为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次展览通过以碑立传、融贯东西两个单元反映司徒杰独特的雕塑创作经历,见证先生秉持的“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现代民族雕塑发展理念,呈现独具匠心的个性化探索和实践。 |
|||
司徒杰早年师从德籍雕塑家卡尔•杜迪希先生(Karl Dudig),后跟随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留法雕塑家王临乙、曾竹韶先生,较为全面地学习了西方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他创作的《诺尔曼•白求恩像》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完成的纪念碑式雕塑之一,具有简朴、大气、刚劲的特征,代表了司徒杰现实主义纪念碑雕像创作的艺术高峰。
|
|||
20世纪50年代,司徒杰先生开始探索具有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为此他深入民间,走出了一条向民间学习的雕塑创作之路,提出了“意象”雕塑的创作理念。司徒杰先生将西方雕塑速写法与中国民间雕塑技法相结合,即在直接进行雕塑外轮廓创作的同时吸取民间传统雕塑“意”的构思,如此用西方雕塑技法语言塑造的形象具有东方的气质。彰显“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雕塑理念。
|
|||
│展厅实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