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中国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其功能不仅限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是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的重要手段,更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诗歌等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源泉。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既有制作精美、功能各异的饮食器具,也有种类繁多、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还有浩繁的饮食典籍制度;更包含着由烹饪实践派生出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以及科学的饮食观念……数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积淀,对丰富世界饮食文化宝库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本次展览通过精选的近百件精美饮食文物,带领观众深度领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机构,历来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信中国古代先贤创造的精美饮食文物和生趣盎然的饮食文化,将给列支敦士登的观众带来极大的美的心灵感受,衷心希望广大观众通过本次展览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展览分为食自八方、烹饪有术、饮食衍艺、礼始饮食四个部分。

“食自八方”:中国是稻、粟(谷)两种主要农作物的发源地。野生动植物的采集与渔猎,谷物、蔬果种植与驯化,动物畜牧与家禽饲养,外来物种的大规模引入,多样化的食材获取方式使得中国人形成了杂食性食物结构。酒和茶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饮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古代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更具艺术化色彩。

“烹饪有术”:火的使用使远古先民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从生食到熟食的转化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智慧的中国古代先民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古代烹饪技法包括蒸、煮、炒、脍、炙、煎、熬、羹、炮、爆、脯、腊、醢等,多达数十种,可谓世界之最。其中,蒸和炒,都是中国人的独创。中国传统思想在烹饪中有着深刻的反映和体现。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善于运用烹饪之道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或处世哲学。

“饮食衍艺”:中华饮食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各种质地的饮食器具,无一不贯穿着人们的审美观念,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以乐侑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贵族在进食时,好以音乐歌舞助兴,用来渲染气氛,增进食欲,引导程序,彰显威仪。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文学、戏曲、杂技等诸多艺术都是在饮食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并发展起来。

“礼始饮食”:中国在世界上有“礼仪之邦”的誉称,而“礼仪之邦”的产生便是从饮食活动发轫的。饮食是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外在、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国古代文明象征的“礼”,是建立在饮食的基础上。从饮食礼器名数组合到使用中表现的礼仪,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无不强调着等级之序次。先秦时期典籍对于饮食礼仪有着详细的叙述,很多礼仪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缠枝花纹长颈金瓶 传世品 高16.7厘米 唐宋以降,贮酒用长瓶。花卉纹是辽代金银器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辽早期至中期金银器上多见图案性的缠枝花、团花、花结、折枝花等,中晚期以后出现写实性很强的折枝花纹样。

青釉龙柄鸡首壶 口径6.7厘米、通高26厘米 1956年湖北武昌周家大湾出土 鸡首壶为盛水或盛酒器,始见于三国时期,隋代仍旧流行。早期鸡首壶器形矮小,鸡首为模印贴饰,起到装饰作用。两晋时鸡首壶较为盛行,做工均仔细,盘口浅,短束缚颈,扁圆腹,鸡首不是贴饰,变成引颈式,且大多中空,有流的作用。隋代鸡首壶颈部明显变长,且多饰凹凸弦纹数道。数百年间,鸡首壶的高度及角度尽管都有所改进,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倾倒费力的缺陷,唐代中期以后,鸡首壶逐渐为注子所代替。

浩然堂款天蓝釉暗折枝花石榴尊 腹径7.5厘米、高8.7厘米 中国古人将各种美味可口的水果视为吉祥瑞物。明清两代,水果纹饰或水果造型成为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不同的水果有着不同的寓意,如:枝藤缠绕、连绵不断的香瓜寓意“瓜瓞[dié]绵绵”,子孙昌盛;桃子的寓意是长寿吉祥;石榴的寓意是儿孙满堂;金桔的寓意是吉祥、招财;荔枝的“荔”谐音“利”,象征大吉大利。

鎏金莲瓣银茶托 高4厘米,口沿17.4厘米,宽20厘米 茶托也被称为托盏,是为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的器具。考古发现证明茶托最早出现于晋代。早期茶托盘底中心下凹,周围有凸起托圈,晚期茶托的托圈增高,像是在托盘上加了一只小碗。以金、银、玉等材料制成的茶托多有精美的造型和装饰。

“清河食官”铜染器 通高15.6厘米,通长24厘米,宽13厘米 这件青铜染器由炉和耳杯等组成,用餐时人们把事先煮好的肉切片,再在耳杯中蘸取豉、酱类的调料以增加味道。汉代人习食较烫的调料,所以需在底部炉内置炭火,不断地给顶部的杯中调料加温,随吃随“染”,有点类似现代的小型火锅。器身有铭文“清河食官”,表明这是西汉时期清河国(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食具。

铜鼎 通高17.9厘米,口径17.5厘米 鼎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留下了很多与鼎有关的礼仪制度和历史故事。商周时期,鼎作为礼器成为表示身份等级的主要标志,用鼎数量的多少代表了地位的差别,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

绿釉贴塑云龙纹皮囊壶 通高27厘米 皮囊壶因形如皮革缝制的水囊,故名。壶身肥胖,两面随形起线,保留有模仿皮质水囊上皮页缝合痕迹的装饰,系辽代契丹族特有的陶瓷用器。契丹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习惯于随身携带皮制水囊,以瓷仿皮制作皮囊壶体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玉执壶 通高15,通宽17.5厘米 执壶为传统的酒器和茶具,材质有金属、瓷、玉等,器身、柄、流等造型富于变化。此壶为清宫旧藏,是乾隆时期宫廷用器。壶体选用和田白玉制作,质地光洁莹润,造型优美,雕刻规整流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展品推荐
展览实景
展览咨询
微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