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武力威胁及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即核弹、导弹、人造卫星)。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响应国家号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突破了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1965年,人造卫星研制正式立项,代号651工程。1968年2月20日,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并负责研制。该院第一代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正式拉开了中国探索太空的序幕,也标志着“两弹一星”战略圆满完成。时至今日,该人造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2021年7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结构星。
结构星是人造卫星在研制阶段用来验证结构是否合理的试验品,包括火箭装载、内部器部件、线路部署等的合理性。其外形是一个直径1m的球形72面体,铝铜合金材料,结构包括外壳、仪器舱和承力筒三部分。外壳为蒙皮骨架式机构,分上半球壳、下半球壳和环形腰带三部分。40cm长的超短波天线装在卫星的顶端,4根3m长的短波拉杆天线装在卫星的腰带上,腰带上还装有5cm、10cm微波天线。仪器舱安装于卫星内部呈圆柱形,底部是呈倒锥形的承力筒。为保证密封,在舱罩和底盘的连接部位装有密封圈。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提出“两弹一星”精神,并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说:“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021年9月,“两弹一星”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批精神谱系。
该结构星是我国实施“两弹一星”战略时珍贵的历史物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2021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主办的“协同创新 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在国家博物馆南6、南7展厅对公众展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结构星在展览中与广大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