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是两件纹饰主题为大四瓣花的铜镜。这件铜器有八个字,可以证明战国到西汉的这类纹饰,其本来名称叫“方华”,即“方花”。“方花”的意思是标志方向的花。得此可以证明,战国到汉代各类器物(铜器、漆器、画像石、瓦当)上的类似纹饰,其实都可改叫“方花纹”。通常所谓“柿蒂纹”只是“方花纹”的一种。
【关键词】铜镜 柿蒂纹 四瓣花 方华 方花
汉镜纹饰有一种最流行,俗称“柿蒂纹”(图一)[1],日本学者多称“四叶纹”。其典型纹饰是镜纽覆掩的花纹。“柿蒂纹”,顾名思义,是说这种纹饰,形状类似柿子成熟后,从树上摘下来,留在柿子背面凹陷处的花蒂。这个名称很通俗,也很形象。花蒂,现代术语叫“花萼”(calyx)。花萼分落萼和宿萼。柿子成熟后,仍然留在柿子上的花萼属于宿萼(persistent)。
柿蒂,柿亦作柹,蒂亦作蔕,至少唐以来就有此名。如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倒捻子……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诗:“红袖织绫夸柿蔕,青旗沽酒趁梨花。”又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提到“绫柿蒂”,元陆友《墨史》卷下提到日本有墨“如柿蒂形”,宋洪皓《松漠纪闻》提到蜜糕“形或方或圆,或为柿蒂花”,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三二引童谣“茶结子,好种柿。柿蒂乌,摘个大姑,摘个小姑”,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一有诗“多君肯念还京客,为织春袍柿蒂续”。可见这是中国传统的叫法。今人以柿蒂纹指铜镜花纹是谁叫起来的,什么时候叫起来的,这件事还要查考。
学者称为“柿蒂纹”者,其实是一种四瓣花。其特点是每个花瓣作“一尖两弯”。过去我曾指出,战国秦汉流行以四瓣花标志四方[2]。通常所谓的“柿蒂纹”,只是这种四瓣花的一种[3]。它有四个大花瓣,中间有时还夹着四个小花瓣,或尖或圆,小花瓣指四正,大花瓣指四隅。说是四瓣花可以,叫八瓣花也可以。八瓣花是从四瓣花衍生,用以标志八位。
汉代的四瓣花,来源甚早,战国就有,不限于镜鉴,也见于铜器、漆器、画像石(图二至六)[4]。汉代流行云纹瓦当(图七)[5],大家说的云纹,其实也是四瓣花的变形(对比图三的花纹)。
汉代铜镜上的所谓“柿蒂纹”,原型是战国铜镜上的大四瓣花,学者或称“大扁叶形纹饰”[6]。它的花瓣也是一尖两弯,但比较大,不是缩在当中。
过去有个印象,大家多认为,战国镜没有铭文,铭文镜是从汉代才有。但王趁意藏镜有两件战国镜却有铭文(图八、九)[7]。
这两件战国镜很大,直径21厘米,约合古尺九寸。镜纽四周有一圈铭文八个字(图一○至一二)[8],为“柿蒂纹”的正名提供了线索。作者的释文是:
此曰昌方,华长名。
作者据此,把这两面铜镜叫“扁叶形花纹(昌方纹)镜”。
今案此铭是以长、昌为韵(叶阳部韵),根据韵脚,应释:
方华(蔓)长,名此曰昌。
“方华”即方花,意思是标志四方的花。这个词又可读为“芳华”,指芬芳的花,一语双关。“芳华”屡见于古代诗赋,不胜枚举。如屈原《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王逸注对前一句的解释是“正直温仁,德茂盛也。”对后一句的解释是“生含夭姿,不外受也。”《文选》卷一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李善注指出,前一句的《诗》指《诗·国风·郑风》的《遵大路》,后一句,李善注的解释是:“折芳草之华以赠之,为辞甚妙。”陶渊明《桃花源记》:“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梁武帝《乐府·芳树》:“绿树始摇芳,芳生非一叶。一叶度春风,芳华自相接。”从《登徒子好色赋》李善注和梁武帝《乐府·芳树》看,“芳华”一词的“华”字,既可指草本植物的花,也可指木本植物的花。“蔓”,作者说“至今尚未有人能确识”[9],只摹字形,阙疑不释。为什么不释?他说是“因其铭文为绕纽环置,无起始点,经请教诸多专家、学者,始终没有统一的释读标准”[10]。其实,我就是他间接问过的学者。2003年8月10日,梁鉴先生曾以此镜铭文见示,替他问过我,我为他写过释文。当时我就把此字释为蔓,看来作者疑而未用。这里把我的理由讲一下。此字上从艸,下从嫚,应是蔓字的异体。它所从的曼,上部似憲。这种写法的曼,汉代仍流行(图一三) [11]。蔓有蔓延义。《诗·大雅·緜》“绵绵瓜瓞”就是形容子孙绵延不绝。“昌”是古代吉语,玺印、镜鉴、砖铭多有之,常与富、贵连言。富是有钱,贵是有势,昌训盛,常指多子多孙。如汉镜铭文“子孙蕃昌”,就是指多子多孙。这两句连起来读,意思是说,方花的蔓很长,绵延不绝,它象征着子孙蕃昌,故可呼之为“昌”。
上文所说方花纹,最复杂的图像要属四川巫山县出土的一件鎏金铜牌饰(图一四)[12]。它的四个花瓣上,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标志方向的作用很突出。
据此可知,“柿蒂纹”应正名为“方华纹”或“方花纹”。推而广之,甚至可以把它的各种变形统称为“方华纹”或“方花纹”。
附记:感谢王趁意先生赠书,并提供清晰照片。
注释:
[1] 图一是梁鉴提供。
[2] 李零:《说云纹瓦当—兼论战国秦汉铜镜上的四瓣花》,《上海文博》2004年第4期,第63-68页。
[3] 承赵丽雅先生告,唐代是把丝织品上的四瓣花叫“四出花”,见氏著《“红红绿绿苑中花”—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1月19日第9版。
[4] 图二左采自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战国中山文明》,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图版06;图二右采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140页,图49。图三采自洛阳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文物集粹》,朝华出版社,1990年,第52页,图版28。图四:1采自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漆木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图四:2采自李正光《汉代漆器图案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图版172。图五采自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漆木器》,第132页。图六采自赖非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2,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图版108。
[5] 图七采自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483页,图版453。
[6] 孔祥星《中国铜镜图典》(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95页的“凤鸟镜”和第97页的“禽兽镜”就是属于这种纹饰的战国镜。孔氏把这种纹饰叫“大扁叶形纹饰”。
[7] 王趁意:《中原藏镜聚英》,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1-71、172-175页。图八采自该书第172页图版89-1,图九采自该书第174页图版89-2。
[8] 图一○是图八的局部放大,图一一是图九的局部放大;图一二除蔓字和昌字是集自图一一,其他是集自图一○。
[9] 王趁意书,第174页。
[10] 王趁意书,第68页。
[11] 图一三采自罗福颐《汉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年,卷第三,十六页正。
[12] 图一四采自重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等《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发现与研究》,《考古》1998年第12期。
(责任编辑 丁鹏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