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军刀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他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提出,锻造军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刀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这把军刀,造型大方,工艺精湛,钢质坚韧,锋利无比,体现了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7岁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浙江倭患严重,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充参将,驻防台州等地。1561年(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领由3000名矿工组成的“戚家军”,在浙江台州的花街与大队倭寇遭遇,两军对阵。一声炮响,只见“戚家军”分成无数个小分队,如不弃不离的鸳鸯一样,互为犄角,相互配合,向倭寇冲去。这是戚继光刚刚发明的一套新阵法,称“鸳鸯阵”,是专门用来对付倭寇的。每个小分队由12名作战人员组成,冲在最前排的是小队长和2名刀牌手,小队长指挥作战,刀牌手持盾遮挡敌人的弓箭和长枪。刀牌手的后面是狼筅手,各持一杆细长的竹枪(狼筅),掩护刀牌手推进。紧接着是4名长枪手,左右各2人,分别照应前面的刀牌手和狼筅手。第四排是2名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立即冲上前去,用短刀劈杀敌人。最后还有一名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的最大的优点是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需要变换阵型,称为“变鸳鸯阵”。该阵法第一次用于实战,就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打得倭寇弃枪丢甲,一败涂地。尝到甜头的“戚家军”,在此后的抗倭战斗中,利用“鸳鸯阵”,连战连捷,基本上肃清了侵入中国的倭寇。
在长期的作战实践中,戚继光发现传统的中国军刀在质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使刀身加长、宽度缩小、弧度加大,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锻造出名噪一时的“戚氏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