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研究成果>调研报告>详细信息
我国博物馆对外展览交流现状及展览“走出去”的挑战与路径研究
作者:朱晓云 张越聪 罗誉 栗河冰 何书铱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明确提出,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强化对外文化交流。

一、新时期我国博物馆对外展览交流现状

在全球文明倡议框架下,博物馆作为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有力地推动全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我国每年出境文物展的数量稳步攀升,超过20余个展览在全球展出。同时,进境展览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更是超过了70个,涵盖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品。

展览的交流方式也从自外而内的单向输出为主,转变多馆借展、联合策划,以及交换办展等多种形式。

二、博物馆展览“走出去”的挑战

(一)展览主题选择的复杂性

展览“走出去”,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方面选题需要充分展示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与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外国观众的兴趣所在和接受程度,引导他们主动构建对中国的恰当认知,避免单向灌输和形成刻板印象。

同时,需深入了解当地观众的文化偏好,针对不同地区观众的特定兴趣与接受度,展览推介应更具针对性,精准施策。此外,当今时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政治和外交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文化领域,在选题上对我国展览走向国外提出了更多要求。展览在从历史、文化、艺术角度考虑展览选题和内容的同时,要更多考虑因历史渊源、地缘政治、文化差异而可能存在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风险。

(二)资金与跨境运输的制约

博物馆展览“走出去”离不开的资金与资源支撑,展品的保险、运输、展厅搭建,包括布撤展到展览宣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疫情之后,全球经济恢复乏力,博物馆公共开支大幅缩减严重。此外,巴以冲突、俄乌冲突、中东战局以及红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对跨境运输产生了巨大影响,航运价格急剧上涨,特别是珍品(展品)的空运费用,与前相比出现了数倍的激增。虽然交换展览模式能够帮助博物馆节省大量的展览成本,但仍需要多方支持。

(三)国际展览场地的稀缺性

国外博物馆的临时展厅资源本就十分有限,加之展览的排期冗长,这无疑进一步延长了临时展览的换展周期,使国际交流展览的落地更加困难。诸如卢浮宫、大都会等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往往仅配备很少的展厅用于临时展览,因此展览场地尤为稀缺。这些制约因素,直接导致其在选择国际交流展时的标准愈发严苛。此外,这些博物馆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馆藏紧密相关的展览主题,希望通过国际交流展来展现自身馆藏的魅力,并借此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博物馆展览“走出去”的路径探索

(一)推动文化强IP的培养

推动强IP的培养,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环。为此,我们可以选取那些已为外国观众所熟知的中国元素,并加大对这些强IP的培育力度。兵马俑的海外巡展就是最好的案例,其影响已跨越4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展览达277次之多,每一次亮相都引起轰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同样,“三星堆”的展览亦是备受瞩目的焦点。未来我们需持续挖掘、培育标志性IP,打造系列巡展,形成文化符号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国古代音乐”等为主题的系统展示中华文化某一领域的专题展览,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外同行的青睐,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正在从“点”向“线”转变。

(二)充分利用交换展览模式

交换展览模式往往是两个或多个博物馆之间互相交换各自成熟的展览项目,这类模式的特点在于其互惠性和灵活性,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单独策划国际展览所需的高昂成本,还可以丰富本馆的展览内容,同时,借助建交年和文旅年等重要契机,中国博物馆可以更加积极地推动展览“走出去”。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借助中俄文化和旅游年的契机,成功与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进行了饮食主题展览的双向交流,这一优秀案例不仅为双方提供了深入了解彼此文化的机会,也为未来多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力国外亚洲艺术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的曾多次到中国举办展览,中国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到卢浮宫的珍贵藏品。然而,中国博物馆的展览却鲜有机会走进卢浮宫的大门。究其原因,卢浮宫馆藏缺乏中国艺术品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博物馆的展览难以与卢浮宫的藏品形成有效匹配,因此难以达到卢浮宫所期望的社会效应。因此展览“走出去”不必一味求“大”求“名”,而要扎实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找到适合的合作机构,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法国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均藏有大量的亚洲艺术品,且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合作潜力巨大。

(四)拓展中外共同策展模式

要在西方语境中生动讲述亚洲和中国文化的故事,关键在于“沟通”与“共鸣”。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引起国外观众兴趣,同时又让他们感到亲切的切入点。因此,中外博物馆共同策划展览内容是解题的最佳路径,能够真正体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当然为了达成中外博物馆间共同策展的目标,双方需要进行长期的沟通与深入的理解,从而在展览内容、形式以及主题等方面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共同设计展览方案,确定展示手法和互动方式,确保展览既符合中国文化的特色,又能引起西方观众的浓厚兴趣,甚至在两馆进行巡展时能够兼顾两国观众的欣赏需求。通过这样深度的合作,不仅可以打造出融合中西文化的优质巡展项目,而且可以在共创的过程中增进两馆团队之间的理解与互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比展览本身更为珍贵和持久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