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系统、科学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将其概括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一直以来,中国文博行业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深入探究博物馆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博物馆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现状
当前,中国各类博物馆各有专长,特色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展览选题贴合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在展览选题方面,不同层次博物馆的定位不同,展览选题生成机制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形态阵地意识,注重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华文化突出特性,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使命。二是展陈形式精巧新颖,注重理念创新。在展陈形式方面,展陈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博物馆展览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是被策展团队充分利用从而转化成更优质的展览形态,还是冲淡文物展览的不可替代性,主要取决于博物馆的工作。三是活动体验丰富有趣,提效知识传播。很多博物馆都有专门从事讲解、馆校合作研学课程开发等相关工作的团队,并积极与附近大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依靠学校的力量实现知识的传播。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多数场馆设置了数字化项目及多媒体展项。从面向观众的角度看,数字化建设对于丰富展陈形态、提升观众体验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总体上看,新技术的应用确实带来了更多更好的观展体验。
二、当前博物馆在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博物馆行业在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整体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博物馆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自觉性不强。当前明确将“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作为工作宗旨的博物馆尚在少数,虽然大多数博物馆已经能在各类展览中,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对展陈内容和展陈形式有意识的突出中华文明特性特征,但是对文化主体性认知和用展览诠释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自觉性还不够。一些博物馆专注于历史文化艺术类馆藏的研究展示,对于如何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转化成全社会的文明滋养、用好馆藏文物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缺乏使命感。二是科研支撑不够,阐释较为浅显,缺乏特色与深度。一些博物馆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深刻内涵理解不清晰,解读过于表面化,在展览中,对文物的阐释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背后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和阐释,以物证史、以物说史的能力有所欠缺。这使得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认识长期停留在“国宝合影”“打卡”等较浅层次上,对于文物背后的故事、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等缺乏了解渠道,间接助长了“戏说”式讲解。在策划展览时,缺乏学术支撑,导致展览内容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展览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不能有效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三是展览主题雷同,展陈方式单调,缺乏公众吸引力。一些博物馆专业人员缺乏、策展能力不足,在策划选题和内容设计时,简单模仿其他博物馆,导致大量中小博物馆展览主题和内容普遍雷同,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度。一些博物馆盲目模仿更高层次博物馆的成熟展览体系,展出与其所在地域历史文化不密切的陶瓷、铜器、钱币等,未能充分反映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展览形式缺乏创新,多采用传统的分类、分期文物展,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难以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兴趣。
三、博物馆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建议
新时期,中国文博行业应该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指引,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努力开创博物馆更好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工作新局面。一是加快开展中华文明代表性物证的留存工作。藏品是博物馆一切文化产品供给的核心和关键。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意蕴深邃,很多代表性物证如果不及时收集就会被淹没,诸如民俗、传说、诗歌、音乐等无形的文化遗产更是容易失传甚至永远消失。因此,博物馆应结合发展实际,加强征藏工作力度,精心挑选那些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文物和展品,有体系有目的的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和数字化等多种形式,更好地珍藏这些流逝的文化瑰宝,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留存珍贵记忆。二是加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阐释工作。用好用足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整合利用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化文物资源,更加有效地推动文物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传播动能和经济效能。特别要将各族人民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研究阐释出来,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树立和阐释出来,深入挖掘和实证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三是打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良好展示平台。对于博物馆来说,展览就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策展能力就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文博行业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通过故事化的展示方式、数字化的展示手段、互动性的展示理念,通过让更多反映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物资源走出库房,走上展线,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参观体验。四是将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博物馆可以通过丰富展览内容与形式、加强教育活动与互动、提升讲解员队伍素质、拓展馆外教育活动以及加强宣传与引导等措施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中华文化特质、中华文明精神品格的全面展现、系统揭示和深入解读,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扎实基础。五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博物馆应围绕文物保护、联合考古、合作办展、学术互访、智慧化建设等,不断加强与国际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在相互理解认同中不断提升自身国际传播效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广泛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意识地主动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通过“走出去”积极地将本土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依托“引进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双向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百花园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