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博物馆的应用案例日益丰富,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运营效率,而且极大提高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1、AIGC使得文物保护修复更高效
利用AIGC技术复原古画。陕西师范大学使用“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段现存的画作扫描图片,运用AI技术首次完整复原了《富春山居图》。百度公司在“2022百度世界大会”上,展示了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补全”的《富春山居图》。用AI修复老照片、让画中人“活”起来……AI参与文物修复中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利用AIGC帮助青铜器断代与辨类。吉林大学开发的“吉金识辨”小程序,通过上传图片到小程序,就可快速完成青铜器的断代与辨类。目前,青铜器中数量最多的“鼎”和“簋”两部分已经开放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端、PC端等设备在博物馆等实地场所或科研工作中使用。
文物的虚拟修复与展示。AI能够打破“时空”局限,对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以三星堆为试点,利用人机协同AI智能辅助文物修复,提高了考古人员的效率。
AI“文物医生”。腾讯实验室为敦煌研究院提供了AI病害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敦煌壁画病害的相关数据,让AI为壁画“看病”,实现自动化且高效的壁画病害分割与识别。
2、AIGC使得博物馆的观众体验更加丰富
虚拟导览改善游客体验。AR智能导览系统能够根据游客的兴趣和需求,自动匹配最佳参观路线,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展陈内容,享受更好的参观体验。
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以200亿像素的“超高清级别”将兵马俑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电脑或手机,可以像用放大镜一样,突破现场观看的视角限制,360度“触摸”兵马俑的每个细节,享受超越现场参观的视觉体验。
个性化访客服务。众多AI数字人进入文博场馆,为游客提供更智能、更生动、更个性化的服务,AI数字人不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讲解内容,而且在提升访客参与度和满意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AIGC使得博物馆的展览展示更加多样
复原展示场景。3D Topia 生成模型能够在短短五分钟内生成多样化、高精度的3D模型。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博物馆的展品展示,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文物体验。
加速展览宣发。AIGC图像生成技术可加速博物馆展览海报的设计、制作与宣发。一方面,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AI工具提升海报设计和制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对AI特性的有效调用,探索更多创意上的可能性。
引领博物馆文化传播。在影视行业,AI视频生成大模型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已率先出圈。博物馆的文物故事将引领短剧创作。
二、AIGC在博物馆行业中的存在的问题
1、成本问题
基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考虑,目前利用AI技术修复文物还不算普遍。一是经济成本,二是使用AI设备存在技术门槛。
2、博物馆伦理与法律问题
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博物馆在引入现代技术的同时,必须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此外,涉及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博物馆在使用这些数据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不侵犯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价值。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博物馆还需考虑伦理问题。
3、生成式AI的已读乱回与欺骗撒谎
生成式AI在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AIGC的“已读乱回”现象。其次是AI学会“教唆犯罪”和“欺骗撒谎”。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关联到伦理和社会影响。
三、AIGC在博物馆行业中的潜在应用
AIGC在博物馆的应用具有多样化的潜力,不仅能够提升参观体验,还能够在教育、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智慧博物馆建设。AIGC技术能够利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高质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为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并且为博物馆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丰富的展览体验,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是加强文物数字化与保护。AIGC技术可以将文物数字化,自动化高保真还原复杂物体真实全貌,为更广泛的观众提供接触机会,并为后代保存它们。同时,AIGC技术可以帮助保护展品和文物,通过对其保存需求的洞察,监测文物随时间的变化。
三是促进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通过对海量历史文献、图像和音视频资料的自动化处理和生成,博物馆可以快速建立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库,有助于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承,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球观众开放,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四是为教育与研究提供支持。AIGC技术可以为不同观众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和研究支持,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五是跨界融合与合作。AIGC技术在各行各业均有所发展,更能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推动多元合作,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促进文化资源的普及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