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主办的“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及活化利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东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多家高校与文博机构的近20位专家学者。围绕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与活化利用,与会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国家博物馆研究院院长陈煜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

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铭刻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期致力于革命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与价值传播,近年来已举办多次相关学术会议。本次研讨会共设三个分议题,分别为“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与活化利用”“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的融合发展”以及“革命文物的征集与保护”。
在“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与活化利用”议题环节,与会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革命文物的定位、保护挑战及科技赋能下的创新活化路径。中国人民大学牛贯杰副教授指出,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的革命文物在政治认同、精神传承与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应加强分类保护,应对材料更新等保护难题;国博张杰研究馆员提出,前沿科技为革命文物注入新动力,助力解决“保护难、体验浅”等问题,推动文物展示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互动”转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曹艺研究馆员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为例,强调革命文物在展览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文物实现以物证史、叙事明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季春芳副教授提出,数智技术正推动革命文物传播从“静态陈列”向“动态叙事”重构;中共四大纪念馆时佳馆员则分享了数字赋能红色资源的实践经验;国博尹静副研究馆员系统梳理了馆藏木刻版画,深入挖掘了其蕴含的时代价值。

围绕“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的融合发展”,专家学者交流了创新实践与理论思考。常州大学朱成山教授分享了“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的融合发展——全国馆校合作联盟‘三百讲坛’”案例,认为其作为大思政课的典型实践值得肯定与推广;中央财经大学刘亚琼副教授与东华大学张华明讲师指出,革命文物是宝贵教育资源,博物馆是重要学习场域,建议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开发馆校协同的思政课程与实践模式,将文物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
在“革命文物的征集与保护”议题部分,与会专家聚焦工作实践展开交流。征集方面,国博何志文研究馆员分享了国家博物馆近年来革命文物征集的成果及面临的人才、研究等挑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杨海峰研究馆员系统辨析了革命文物的概念范畴与征集鉴定要点;内蒙古达茂旗文保中心乔志杰副研究馆员结合地方特色,探讨了革命文物的征集保护实践。展览方面,国博陈艾康馆员以“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展览为例,阐述了文物在人物叙事中的核心作用。历史经验方面,国博李守义研究馆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为代表的革命文物征集与展示工作,指出其为构建革命历史叙事与公众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多方面共识,强调在数智时代需持续创新革命文物价值传播路径,不断夯实征集、鉴定与研究基础,更好发挥革命文物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