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互动与融合”民族文物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国博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博物馆和高校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研讨。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致开幕词,副院长霍宏伟主持开幕式。

与会专家围绕“互动与融合”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研讨会分为四场进行。一是对少数民族图志及图像的研究。陈煜讨论了拉萨图像绘制时间的判断依据;黄金东、黎滩、王子天分别考查了“琼黎图”中所反映出的海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张振兴、邵凡晶对不同版本“百苗图”的研究方法及图源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万伊对芝加哥美术馆藏苏六朋《诸夷职贡图》进行考论。
二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涉及了黎族、瑶族、壮族、彝族服饰。王静对黎族美孚方言诗词绣字头巾进行研究;郑琳从显微视角的观察评判瑶族传统服装的保存现状;樊苗苗论述了壮族大襟衣领襟菱形结构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黄世棉、马卫红围绕广西壮族传统童帽进行研究;朱敬借助图像的力量来探讨彝族服饰在近几十年的变迁。
三是个案研究。木仕华剖析了云南丽江“靴顶老爷”塑像的源流及演变;苍铭、曹森皓从西藏贡嘎曲德寺的“水月观音”图式来探讨汉藏文化的交融;蒙元婕对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大纛神像进行考据;德倩旺姆阐述了琼文化的族际传播并判定文献年代;赵坤对国博藏云南傣族银槟榔盒进行扎实的整理及分类研究;廖靖靖以唐代边疆诸族女性墓志来探讨民族间的互动与融合;陈燕通过解读《民族团结誓词碑》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认同的演变。
四是综合研究。韦玲在丰富的文物支撑下探讨秦汉时期广西地区的民族融合;李游对清代孟连土司改授进行考论;代媛媛从乐舞的角度来探讨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融合。李沛容讨论了20世纪30年代西北文物展陈意象;周梅总结和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馆的内涵与模式。

此次会议加强了国博与学界的沟通与联系,加深了大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研究,旨在推动民族文物的整理与研究,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