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百花齐放与民族融合:辽宋夏金大理佛教造像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国博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发言、讨论。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致开幕词,副院长霍宏伟主持开幕式。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合影
研讨会分主旨演讲和分议题四场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总研究员首先对宋辽金元佛教美术进行了概述。龙门石窟研究院史家珍研究馆员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洛阳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建华研究员提出了宋代雕版印刷对佛教文化的推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雪松教授介绍了金代房山石经《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宗所陈粟裕研究员以山东灵岩寺罗汉像为例讨论了佛教肉身观。
研讨会的第一个议题是馆藏辽宋夏金大理佛教造像整理与研究。与会人员发布了国博馆藏这一时期的佛教文物概要,讨论了“古代中国”展厅的一件木雕观音立像的年代判断,对馆藏宋代普贤菩萨造像、阿嵯耶观音像进行考察与分析,介绍了上博馆藏辽金大理国造像,为国博藏品的展陈与运用提供学术价值与参考意见。
第二个议题是佛教图像与民族文化交融进程研究。学者们介绍了宋金时期麦积山石窟造像的汉藏融合现象、敦煌石窟中的西夏供养人服饰、黑水城出土的佛经版画,从国博馆藏苗图讨论了普安僰人的宗教信仰,介绍了坝区与彝族山地的观音像演变史,重点讨论造像史上反映的多民族、多文化交流、交融过程。
第三个议题是辽宋夏金大理佛教与造像的世俗化相关问题研究。学者们展示了对应县南上寨石塔、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大同观音堂菩萨像、大理国观音等造像的调查与研究。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卢舍那大佛、丝路墓葬祆神歌舞图像、北响堂石窟、柳木岩摩崖造像、石刻造像铭文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会议也是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研讨会。历届会议以来,专家们均为馆藏佛教造像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多样的视角,也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发展。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