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主办的“青铜器与古代文明——第六届中国古代青铜器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十余家高校与文博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与古代文明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图一)。研讨会开幕式由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主持,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致开幕辞。
图一: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合影
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解读古代社会制度、思想信仰与文化交融的关键实证。国家博物馆长期致力于青铜器的收藏、研究、展示与学术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青铜器学术研讨会。本届会议延续往届高水准学术传统,共设立四场专题研讨,内容涵盖青铜器铭文、器物形制、矿冶遗址、区域文化与文明进程等多个方向,体现出五大特色:
一、新材料与新发现推动研究持续深化。多位学者带来考古新成果与再研究重要进展,如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梁伯戈的重新考释,韩巍长聘副教授通过倗簋、伯喜父簋等铜器进一步探讨西周王畿内外青铜器的交流,武汉大学张昌平教授对三星堆本地生产青铜容器的辨识,国博李刚研究馆员对皖南铜矿冶遗址的系统调查,以及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张天宇对叶家山墓地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交融的探析等,皆为重构夏商周时期历史图景提供了关键新材料新思考。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显著。会议突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有机结合,在铜矿遗存分析、铭文工艺、金属资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上海博物馆胡嘉麟研究馆员通过夺簋铭文推进西周司法制度与断代研究,厦门大学张闻捷教授对陈侯午三器铭文制作工艺的剖析,山西大学陈小三教授对商代铜器群中铜鬲的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谢能宗助理教授将古文字与历法结合,厘清“初吉”问题并修正多件铜器断代,均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三、研究视角多元与理论反思加强。学者突破传统类型学局限,将青铜器置于更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探讨。清华大学严志斌教授通过量化“分器”现象揭示商周之际的政治变革程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丽新研究馆员对西周“乍宝彝”类青铜器的综合分析,国博孙思雅副研究馆员从政治称谓演变分析早期国家权力观念与文化内涵等,展现出青铜器研究正迈向更宽广的理论视野。
四、馆藏青铜器研究取得系列新突破。专家学者基于国家博物馆等重要收藏机构的藏品资源开展深入研究。国博霍宏伟研究馆员对馆藏纪年铜镜的整理与探索,苏强研究馆员对元明清时期铜祭器的系统整理,韩晓雯馆员对馆藏鄀国青铜器的综合研究,山东博物馆刘延常研究馆员对东土青铜器纹饰特点的系统阐释等,不仅深化了对具体器物的认识,也为青铜器断代、区域文化和礼制演变提供了重要标尺。
五、青铜器与文明进程研究深入推进。专家学者从多角度阐释青铜器在礼制、信仰、艺术与技术交流中的核心作用。国博冯峰研究馆员对侯马牛村古城南铸铜遗址时代的进一步考证,翟胜利研究馆员对绾甗及其铭文的深入解读,晏小飞副研究馆员对金文大篆产生机制及风格演变内在关联的探讨,张晓磊副研究馆员对四宽叶纹铜镜年代问题的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刘梦扬助理研究员对早期册命铭文与册命制度特点的研究,以及国博韩雪副研究馆员对传金村出土青铜器相关问题的补论等,共同深化了对青铜器及其与区域文明互动的理解。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学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图二),有效推动青铜器研究从器物考释向文明探源的纵深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文博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建设高水平学术交流机制,积极推动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相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价值阐释工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力量。
图二: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