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中华文明与史前玉器起源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
2025-09-19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5年9月17日,“中华文明与史前玉器起源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会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藏品保管部主办,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院长陈煜,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考古学院院长王芬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王志强主持。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史前玉器、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等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认为小南山出土玉器研究应着重关注小南山玉器的定名、岫岩玉料来源探索以及小南山玉器与中国玉文化的关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认为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与细石器的使用有重要关系,清晰体现出玉石分化的现象,并指出玉器研究应当回归到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本身。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提出玉器起源阶段中,小南山遗址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以玦为核心的玉器群影响至长江流域距今7000至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东北地区与长江下游玉文化之间的传播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北京大学教授赵朝洪提出小南山遗址出土以玉玦为核心的玉器组合,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玉文化的研究要结合多学科视角,归纳史前时期人群迁徙变化规律,探索玉料来源问题,有利于深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研究。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邓聪教授指出玉文化起源可追溯到距今5万年前的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采集渔猎的社会背景孕育了东北亚中、俄、日以玉玦饰为核心的真玉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研究员认为玉器研究要以考古学为基础,做到归位、归代、归群、归人。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有骞介绍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馆员庄丽娜和馆员鲍丽娟分别介绍了国家博物馆史前考古的最新成果和馆藏史前玉器的基本情况。

本次研讨会通过探讨黑龙江玉器起源与扩散、博物馆馆藏玉器与玉文化展示、各地区玉文化源流、中华文明与玉文化以及国博馆藏玉器等课题,深入推进了中华文明与史前玉器起源的研究。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大学、河南省考古学会、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武汉大学、金沙遗址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考古文博、科研及高校单位的四十余位学者出席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