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昌邑举办
2025-07-31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5年7月25日—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组织,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共同主办,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昌邑市人民政府、昌邑市文化和旅游局、昌邑市博物馆协办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昌邑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狄波,昌邑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帅等领导和主协办方代表,分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陈成军常务副馆长与昌邑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帅共同为“国博考古院山东(昌邑)考古基地”揭牌。

 

 

研讨会共设22场主题报告和11场海报展讲,围绕“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变与资源基础”“沿海史前—历史时期人地互动与适应”“海洋文明与技术方法创新”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跨区域、跨学科地交流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古环境、古人类、古文化等领域的新发现、新认识、新视角与新方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作研讨会总结。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孕育和形成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区域,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影响深远。本次研讨会汇聚了相关领域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以及省、市、县各级领导,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成果丰硕的学术盛会。会议议题广泛,从自然到人文,从旧石器、新石器到晚清,从空中到地上再到水下,涉及狩猎采集、农业起源、手工业的发展、文明的形成;讨论深入,特别是通过学科交叉、文理结合、多领域协作,深入探讨了海平面升降、三角洲变迁等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文化文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类适应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与认识,尝试解析中国文化的海洋因素,解码中华文明的海洋基因。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探索构建以问题和主题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协同作战、政府强有力支持并重视科普宣传和社会效益的科研“中国模式”。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国家海洋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高校、科研院所及文博考古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