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中外学者齐聚北京,共话博物馆环境发展未来
——国博主办第三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2025-04-22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5年4月1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2025年(第三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院长王力之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来自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考古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此次盛会。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成小林主持。

研讨会以“可持续发展与博物馆环境”为主题,12位专家围绕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研讨会分为四场,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成小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许瑛、国家自然博物馆信息技术部研究员夏晓飞以及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馆员荆秀昆主持。报告内容涵盖博物馆环境数据可视化、污染物监控及其对藏品的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与信息化、博物馆气候控制与能耗优化、博物馆建筑低碳绿色设计、藏品风险管理及预防性保护等关键议题。

以下是本次研讨会学术报告要点,以飨读者。

和田浩《博物馆环境的可视化与评估》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和田浩研究员进行了题目为《博物馆环境的可视化与评估》的学术报告,报告以东京国立博物馆在建筑室内环境可视化领域的实践案例为基础,探讨了博物馆环境可视化技术在气候调控优化及藏品保存安全性评估中的关键作用。此外,和田浩研究员还分析了文物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振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许瑛《博物馆室内空气污染物分析与控制研究》

清华大学副教授许瑛报告题目为《博物馆室内空气污染物分析与控制研究》,报告中开发了针对博物馆污染物的高效非靶向分析方法,通过定量采样分析明确了污染物浓度及其对文物劣化的影响,确定了关键污染物。指出环己酮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在特定条件下会生成有机酸,进一步腐蚀铁质文物;此外还介绍了调湿材料的吸/放湿机理模型。

巴特·安克斯米特《博物馆室内气候控制最佳标准的探讨》

荷兰文化遗产局研究员巴特·安克斯米特在题为《博物馆室内气候控制最佳标准的探讨》的报告中指出,博物馆通常依赖空调系统调控室内温湿度,而空调系统的设定值与其能耗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过去广泛采用的固定标准(如20°C/50% RH)已引发学界争议与讨论。确定博物馆气候控制的最佳设定值需要综合考虑室内外气候条件、建筑物理特性、材料响应机制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此外,风险管理理念的引入要求藏品管理员对文物的实际脆弱性及潜在气候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制定更为高效且科学的气候控制策略。

高彩凤《博物馆建筑绿色低碳设计优化案例分享》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环能院高彩凤正高级工程师在题为《博物馆建筑绿色低碳设计优化案例分享》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某博物馆在设计过程中实施的绿色低碳优化方案。该方案在尽量保持原有建筑效果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节能与低碳目标。此外,报告还列举了多个国内外博物馆建筑案例,通过改进围护结构、提升能源设备系统效率以及应用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了15%-30%的节能效果,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文森特·贝尔特兰《藏品保存环境温湿度与光照的决策制定》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文森特·贝尔特兰在题为《藏品保存环境温湿度与光照的决策制定》的学术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危机促使文化遗产机构不断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预防性保护策略涉及温湿度控制、光照管理以及外力冲击和振动的监测与调控,其制定需综合考量藏品状态、预算限制、人员配置、区域气候特征、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及机构愿景与使命等多方面因素。传统的以文物长期保存为核心的“最佳实践”理念正逐步演变为一种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平衡的整体性策略,而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因各机构资源与目标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张然《馆藏环境有机酸来源及危害》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然在题为《馆藏环境有机酸来源及危害》的学术报告中,展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团队近年来在铜、铅、陶、砖石等各类材质文物上发现的有机酸腐蚀现象及相关病害。报告指出,有机酸(特别是甲酸和乙酸)是馆藏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其对各类文物造成的腐蚀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此外,报告重点阐述了馆藏环境有机酸的来源与检测方法,并深入分析了有机酸对铜质和石灰质文物的腐蚀机理、产物及其典型案例。

安妮莉丝·科萨特《比利时皇家文化遗产研究所文保信息化——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

比利时皇家文化遗产研究所科学研究员安妮莉丝·科萨特在题为《比利时皇家文化遗产研究所文保信息化——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的报告中探讨了“类开发者”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角色演变。基于对比利时皇家文化遗产研究所(KIK-IRPA)编码实践的问卷调查结果,她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编码路径:一种以基础设施建设与互操作性为核心目标,另一种则以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为主要导向。报告进一步提出,在机构层面应构建适应性调整框架与协作机制,以支持文化遗产领域的可持续计算实践。同时,她主张将代码本身视为一种遗产形式,在其协助记录和分析文化实体的同时,也需对其进行妥善保护。

李恩重《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恩重在题为《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报告对比分析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以及中国发布的预防性保护相关术语和定义,全面梳理了全球预防性保护标准化发展的最新进展。此外,报告还介绍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ISO/TC 349)的基本职能及其在预防性保护国际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内容,并对我国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标准化工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马克·斯塔珀斯《对建筑围护结构与室内气候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荷兰文化遗产局建筑物理研究员马克·斯塔珀斯在题为《对建筑围护结构与室内气候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报告中指出,藏品保护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控制室内气候,而室内气候受到室外气候、建筑围护结构以及使用情况的综合影响。作为室内外气候之间的首道屏障,建筑围护结构能够通过其被动性能调节和改善室内气候条件。通过谨慎改造现有围护结构或精心设计新的围护结构,可以以可持续的方式营造出更加适宜的室内环境。此外,马克·斯塔珀斯结合理论框架与实际应用,深入探讨了建筑物理中的关键内容,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

金瑞真 《韩国博物馆气候管理现状及更新气候指南的必要性》

韩国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金瑞真在题为《韩国博物馆气候管理现状及更新气候指南的必要性》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韩国文化遗产气候管理的现状,并阐明了制定符合韩国文物特性的全新保存环境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为所有博物馆制定统一的气候标准并非是一种可持续的管理策略,而是应该根据各馆的具体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气候标准。此外,他还分享了韩国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在推动可持续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李丹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

上海博物馆博士后李丹丹在题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的报告中,系统回顾了预防性保护理念在过去百年的演进历程,并指出其向风险管理转型的必然性。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Relics-AHP-FSE和Visual-ERAM两种方法,通过金属文物实证研究实现了风险等级的量化评估。最后,报告强调了未来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构建多因素耦合的保存环境风险评估体系,解决多环境因子协同作用的量化难题;二是深化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实现动态预测与智能优化,从而提升保护效率、降低能耗并延长文物寿命。

唐铭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博物馆环境与藏品预防性保护》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唐铭在题为《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博物馆环境与藏品预防性保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趋势在于实现藏品保护、观众体验以及绿色低碳等多目标之间的平衡。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在于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协作,推动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他还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多学科交叉如何助力博物馆环境与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具体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