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期)”项目课题1“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社会与农业的相关性研究”自评估会议。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项目课题1的研究任务,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课题1参与单位,此课题旨在探讨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游富祥研究馆员主持会议,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庄丽娜研究馆员(课题1执行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赵战护研究馆员分别就课题任务进展进行汇报。会议特邀北京大学张弛教授、山东大学赵志军特聘教授组成专家组,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课题1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戴向明教授与任务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研究馆员及课题4代表北京大学秦岭副教授全程参与研讨。专项研究人员邱振威博士、刘文晖博士分别汇报了坝上地区植物考古与动物考古研究成果。
学术汇报与专家听会现场
课题组在坝上地区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8700-7100BP连续地层剖面发掘,发现粟黍早期驯化的大植物遗存与植硅体证据,系统揭示了定居聚落与农业发展的共生关系;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尚义四台遗址发现距今10400-9000BP的房址,揭示中国北方最早定居村落。研究团队同步推进多学科交叉研究,整合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通过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构建年代学框架,累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课题进展期间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在兴隆遗址发掘期间,完成两期4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考古体验营,百余位中小学生参与考古调查、发掘过程,实践考古工作,了解万年前后的坝上先民生活。同时,四台遗址相关发现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东方卫视等媒体报道,并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推出《寻根四台遗址》纪录片。两个遗址研究成果入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走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主题报道。
专家组肯定了课题1在坝上地区工作取得的成绩。课题1通过兴隆遗址和四台遗址两者年代互补性,在坝上地区建立起11200-5000 BP千年尺度上连续的史前文化序列,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为探索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传播”机制与“农业-文化-社会”相关性提供了关键支撑。针对后续研究,建议重点突破9500-8500 BP的考古学发现的缺环,加强气候变迁(温度、风力等)、景观生态与微环境的多尺度环境考古研究;立足坝上遗址群资料整合(注重整体互补性与区域差异性),深化文化遗存比较分析,同步推进聚落、文化、生业经济的比较研究。
课题组明确下阶段将聚焦以下三方面工作:系统整合坝上遗址群的文化、聚落、生业及环境材料,系统对比中国北方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撰写结项报告;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关注并积极参与申报项目滚动支持计划;强化公众传播,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研究成果。本次会议为深化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