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深切怀念佟伟华老师
2025-0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张素琳

 

2024年12月17日下午,佟伟华老师的女儿给我打电话说,她妈妈今天走了。听到这个噩耗,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感到万分震惊和悲痛。想起与她几十年的相识相处,许多往事涌上心头,难以忘怀。

我是1981年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的,与佟伟华老师相识于1983年。她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分配到我馆考古部工作。后来我们俩在单位一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而且从1983年春季起,又一起在山西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南关商城遗址工地发掘、一起参与各项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的整理。我们在工地同吃同住同发掘,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她相处的40多年来,她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长期带病下工地、对业务刻苦钻研、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热心助人等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回想起许多她做过的看似很平凡的事情,其实都很了不起,令我非常敬佩,她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1987年佟老师主持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91年被正式任命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我当时是部门的秘书。在工作中我尽力做好助手工作,与她配合默契。

在单位让我记忆较深的事情是考古部的多次搬家,其中一次是在1995年的12月,馆里决定让考古部从端门西朝房搬回馆里办公。此时考古部在端门办公已10年多了,办公用具众多,还新增了复印机、体积很大的缩放投影仪以及大量的图书、报刊资料。为了安全、顺利地搬回馆里,我配合佟老师多次往返馆里和端门,带着皮尺仔细丈量新址每一间办公室以及库房的面积,提前安排好各个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家具的安放位置。佟老师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布置搬家任务时,除了让每个人尽快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之外,还要求大家分工对资料室的大量的书籍、报刊打包。由于事先准备工作比较充分、细致,所以到了搬家那天,大家各就各位,有条不紊,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全部搬完了。这次搬家,充分体现了佟老师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考古部全体人员听从指挥、团结协作的可贵精神。 

佟老师很关心同事的生活,经常去生病或者生孩子的同事家看望。我记得她在任的1991年1月,在她的策划下,考古部曾在资料室专门为年轻同志王睿、张广如、曹兵武和许兵四对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婚礼由部门领导佟老师主持,她代表全部门对四对新人发表热情洋溢的祝词。几对新人和参加婚礼的同事们都表演了形式多样的节目,婚礼自始至终充满欢歌笑语。部门同事还凑钱为新人们购买了精美的茶具和小花篮等礼物,送上一份份美好的祝福。相信这次独特的婚礼,会令这四位同志和他们的配偶记忆犹新,深切感受到佟老师和考古部全体同志的丝丝温暖。  

还有一件事情也很难忘。就是我俩都在职时,每年春节前,部门领导都要分头登门看望、慰问那些行动不便的离退休人员。佟老师和我每年都积极参加这项活动。记得其中有几次,因为部门其他领导不在京,于是春节慰问的工作就由我和佟老师两人完成。比如1996年春节前,我俩2月13日上午到故宫给郭仁同志家属送慰问品,第二天上午去李石英主任家看望、下午又接着去李锡经同志家慰问。当时部门没有汽车,春节前我和佟老师多是各自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先买好水果等慰问品,然后再去各家慰问老同志。即使天气不好,顶风冒雪,我们也照去不误。值得一提的是,李锡经同志在佟老师分配到考古部工作之前就已去世,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面。但是作为部门领导,佟老师每年照样前去他家慰问,令其家属深受感动。还有好几次佟老师布置部门为即将退休的李作智、李知宴等老同志举办欢送会,并且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

当然,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我们一起在山西垣曲考古持续30多年的日日夜夜。垣曲考古工地是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独立主持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后来垣曲工地被称为历博考古部培训发掘队伍的“黄埔军校”,这其中有佟老师付出的大量心血。从1983年春季起,佟老师开始参加垣曲古城东关遗址的发掘,当时的领队是郭仁同志。开始工作时条件非常艰苦,我们没有工作站,只好住在古城镇招待所。我记得当时住的房子都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不仅阴暗潮湿,还有她最害怕的老鼠在屋里窜动。我们吃的也很差,不要说肉了,连普通的蔬菜也很匮乏。工地条件不好,她都靠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本来女同志做田野考古工作就已困难重重,对她而言,还有更大的障碍,就是她的身体经常出毛病,要比别人经受更多的困难。她曾对我说过,她出生时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她母亲甚至担心她活不了。就是这样一位按她自己讲话,从头到脚浑身都有毛病的人,愣是带着不足一百斤孱弱的身体,在垣曲工地坚持干了几十年!她患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胃病和骨质疏松症,长年腰腿痛。她每次下工地必带一大包各种药品,也曾经在工作中晕倒。但她始终坚守工地,从不退缩。后来佟老师又勇挑重担,成了工地的领队。

1985年,我们在垣曲古城东关的发掘还没有完全结束,此时垣曲南关商城遗址的钻探调查、试掘工作已经开始了。作为工地领队,她每天要步行在距离几里地的东关遗址和南关商城遗址之间往返,非常辛苦。尤其是商城遗址离我们的住地比较远,而且还要过河、爬山。商城面积较大,为了彻底搞清楚这座商城的全貌和布局,她想了很多办法。曾经请北京大学考古系的王树林老师来实地测量,绘制出商城的等高线图;请社科院考古所的薛玉尧老师和我部门的李滨协助航拍;请北大考古系的曹大志老师运用全站仪测绘商城的三维矢量化地形图;还请专业人员用轻型遥控直升机拍摄城址全景。

 

垣曲1984年垣曲合影


当年我们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在工地发掘,所以每年的五一节和国庆节基本上都是在工地过的。每逢重大节日,我们就在工作站庆祝,大家一起做饭菜。佟老师总是带头下厨为大家做拿手菜,参加发掘工作的同志就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佟老师不再担任工地领队后,还是始终如一地关心工地的发掘工作,并且在需要时给以新领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小浪底水库工程上马后,我们原来的工作站在淹没区之列,所以建新的工作站就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为此佟老师和我,以及其他同志都付出不少精力和辛苦。为了要到一块建站的地皮和建设费,从1997年开始,我和佟老师就隔三差五地到县移民办或古城镇移民办找负责人商谈。尤其是1999年,已经到了水库完工即将蓄水的关键时刻,老古城镇政府和其他机关早已搬迁,绝大多数居民在新古城镇的楼房也盖起来了,而我们的新工作站还没有着落,更是心急如焚。有一段时间我俩几乎天天去县移民办,在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县移民终于给我们批下来一块地皮。然而要在一块三层梯田式的麦子地里建起一座工作站谈何容易。我们都没有搞过工程建设,建站的过程充满曲折和变数,困难重重。最终由佟老师出面,我和其他同志密切配合,与相关人员进行多次协商和谈判,新工作站终于在1999年初冬时节破土动工。我们刚松一口气,新的问题又来了:2000年6月初我们从工地才回北京不久,就从垣曲传来可靠消息,小浪底水库开始蓄水,水位急剧上升,很快就会将整个老古城镇淹没。我们在老古城的工作站地势本来就很低,一旦水上来,肯定是首当其冲。此时新工作站虽然主体建筑已完工,但是内部装修还未全部完成。但是为了文物的安全,也为了与飞速上涨的水位争时间,抢速度,佟老师当机立断,垣曲考古队全体人员于6月底紧急奔赴垣曲。到古城工作站后,佟老师立即召开会议部署搬家方案。7月1日我们把多年发掘、堆积如山的陶片袋从库房全部搬出来,并且要换掉部分破旧的袋子,按发掘年度分别堆放。7月2日到4日,我和佟老师、王月前、张帆、戴向明各就各位,搬迁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搬迁工作每天早上6点前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多收工,终于在4日下午全部完成。

佟老师始终把工作站当做自己的家。新站建成后,与王月前商量院子的整体布局,绿化、栽种花草树木、移植杏树、石榴树,用废弃的石磨盘和大石头摆造型,居然还建成一片小竹林。前来我们工作站学习、参观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最令人难忘的应该是2003年春季垣曲商城的发掘。因为从2000年起,当时的垣曲商城遗址已经成为小浪底水库的淹没区,经常泡在水下。垣曲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几座早期商城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为了垣曲商城资料的科学性、完整性,佟老师毅然决定利用那年春季小浪底水库水位下降、遗址区重新露出水面的时机,抓紧再进行一次抢救性发掘。不巧的是,当时全国突发非典疫情,山西省因疫情严重已被列为“非典”的重灾区。佟老师带领我和王月前、洪梅等同志,冒着极大的危险在疫情最严重的4月奔赴山西,对垣曲商城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我们揭露的总面积在1300平方米以上,不但清理出一处比较完整的宫殿建筑基址,并且清理了部分宫殿的围墙,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收获。我们一直工作到5月底才回到北京,如果没有佟老师的当机立断,没有所有同志的积极配合,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当年秋季我们再次来到垣曲时,发现春季发掘过的地方依然是一片汪洋大海,整个商城遗址因黄河小浪底水库大量蓄水再次被淹没了。

 

2003年春垣曲商城工地

 

正如山西考古所原副所长海金乐同志所说,佟老师长期进行山西垣曲商城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及抢救发掘工作,为保护山西省的重要古城址做出了无私的贡献。作为项目主持人除了业务上需要把握大局、编制发掘计划、方案,组织协调发掘有关事宜,督检发掘质量外,更多的精力还要放到与地方协调、土地使用赔偿、工人劳资纠纷等繁杂事务,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显然要比其他人员付出的精力和操劳更多。

 

2004年垣曲商城北城墙

 

佟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女考古学家之一,在学术方面颇有建树。先后独立或作为主编与他人合著了学术专著《垣曲商城》、《垣曲古城东关》、《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垣曲商城 二》、《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陶器卷》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她曾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河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文物保护特别奖,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她的事迹还被选入《巾帼风采.第二卷》。这些荣益授予她,是当之无愧的。

2015年4月8日,我和佟老师、王月前以及科学出版社的编辑雷英一起到排版厂家核对垣曲商城报告图版中器物的颜色。中午我们4人在附近吃午饭,饭后继续核对图版,下午快3才点结束。过了几天佟老师给我打电话说,那天下午回家后,她就感觉不舒服,第二天就病倒住院了。后来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时好时坏,多次住院治疗,这几年还大大小小做了6次手术。最近几年又因为胃不舒服,吃不下饭,身体越来越瘦弱。心脏病、腰腿疼及骨折使她行走越来越不利索,每次外出只好坐轮椅。她渴望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渴望与亲朋好友见面、聊天。每次我和同事去她家看望,她都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和我们长时间聊天。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经常浑身难受,没有胃口,无力说话,艰难度日。

佟老师长期与病痛抗争,但是最终被病魔夺去生命。她的离世,是中国考古界的重大损失,是我们国家博物馆的重大损失。愿她一路走好,在天堂安息。我们将永远怀念她。

202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