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国博举办“多文化视角下的民族文物研究”学术研讨会
2024-11-04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多文化视角下的民族文物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国博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省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博物馆和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研讨。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致开幕词,副院长马先军主持开幕式。

与会专家就“多文化视角下的民族文物研究”展开热烈讨论,主要分为四项议题。一是对少数民族图志及图像的相关研究。苍铭、马国君、黄金东、郭丹丹、李游、常坤羽考查了图志图像中所反映出的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云南各民族从差异性到共性的变化、《皇清职贡图》理念的突破和体例的创新、国博馆藏《清人中甸新奉归抚舆图卷》等。

二是聚焦“百苗图”相关的研究。陈煜、张振兴、邵凡晶、朱敬探讨不同版本“百苗图”中“红苗”表现出的改土归流的历史进程和外部对西南苗族认知的变化、意大利藏“百苗图”中所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与强化、“苗图”的商品性,以及“百苗图”与近代人种志摄影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三是关于少数民族文物的多文化特征。木仕华、沈卡祥、张斯齐、郭小影、代媛媛论证了元代云南三通回鹘式蒙古文、汉字、回鹘文碑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南明永历朝土司官印,明清鼎革时期土司制度的演变,各民族面具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以及藏族羌姆面具的多文化特征,琵琶的历史渊源和多文化特性等。

四是民族文物所反映出的交往交流交融。王珺、王献军、许悦、格根哈斯、王侯嘉遇阐述了Makara的中国化及其传播、海南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在民族文物上的体现、元上都遗址的重要地位及多民族聚居特征、古代北方民族服饰间的关联等。

此次会议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三次举办民族文物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多角度、跨学科的论述和探讨,分享了该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为我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业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学术支撑,对进一步探索民族文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和作用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