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国博举办“新出土青铜器研究——第五届中国古代青铜器学术研讨会”
2024-09-23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年9月12日至13日,“新出土青铜器研究——第五届中国古代青铜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主办,邀请国内外知名学府、博物馆及研究机构近30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新出土青铜器研究”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出席研讨会并致开幕词,副院长霍宏伟主持开幕式。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合影


在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凤瀚教授分析了流散至海内外的先氏铭文青铜器的年代及晋南浮山桥北商墓地存在的时段,并探讨了商后期商王朝西土经略及与北方族群的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在实地考察陈璋方壶、圆壶等战国中晚期器物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历史时期燕、齐两国间的大势所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通过分析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东周时期的铸铜体系,揭示了青铜器生产技术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这些技术演变背后的环境资源属性。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柳扬发表了对东周时期青铜鸟人足铜的研究,并探讨了此类铜的产地、器型演进、鸟人形象源头及其人类学意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教授通过对绛县西吴壁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的研究,明确了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特征,并探讨了商王朝初始阶段生产青铜礼器的能力。

此次研讨会共有四个议题。一是新出土青铜器研究以及对以往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作再探讨,不仅聚焦于安徽武王墩楚墓出土编钮钟和编磬等近年来的新发现,还重新审视了浑源彝器等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青铜器。二是对青铜器器型与纹饰的探索,既有对青铜器器型演变及地域差异的深入探讨,亦有对虎食人等青铜器纹饰的构形特点与文化内涵的细致研究。三是对青铜器铭文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分析,通过对柞伯簋、格(霸)姬簋等铭文的解读,揭示了西周早期王朝官制等及西周中期宗法制变化等历史信息。四是对部分博物馆藏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探讨了上海博物馆藏芮伯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等的时代、地域风格及工艺等。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古代青铜器学术研讨会,议题紧跟考古学术前沿,从多学科、多视角对青铜器与商周史进行探索,充分反映了青铜器研究的现状与研究趋势,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