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3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绛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课题结项研讨会暨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发掘现场专家论证会”在山西运城召开。
7月29日上午,与会专家首先参观了绛县西吴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专家论证会在下午召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游富祥主持会议,绛县县委书记解芳、县长李晓军、副县长张维华出席会议,解芳同志代表绛县致辞。西吴壁考古项目负责人田伟汇报了遗址2022—2024年的考古工作进展,重点介绍了新见二里头文化时期被灰沟环绕、规划有序的手工业作坊遗存,首次发现的特殊窑炉,IE4区商代初期墓地,ID6区商代早期墓地等重要的遗迹现象;归纳了西吴壁遗址近年发现的学术意义;指出晋南地区在商代呈现出“区域导向型”的聚落形态。与会专家在参观发掘现场、听取项目汇报的基础上,围绕西吴壁遗址的新发现,在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商文明研究当中的重要意义,遗址今后的工作规划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进行了会议总结。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西吴壁遗址近年取得的学术成果,从多学科视角讨论了这些成果的重要性,一致认为西吴壁丰富的早期冶铸遗存及其生产模式为研究早期国家的手工业生产及发展模式提供了直接证据;新见两处商代墓地的时代分属商代初期和早期偏晚阶段,对于研究商王朝经营晋南及其区域势力的消退具有重要意义;西吴壁遗址2022—2024年不断产生的新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西吴壁遗址乃至夏商时期的冶金生产链条,为研究早期国家的经济形态,探讨战略资源的控制、开发与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组织、国家形态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关键资料,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夏文化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的亮点;“区域导向型”聚落形态的新认识,对于其他区域的手工业考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建议进一步加大考古工作的力度,编制大遗址中长期工作规划,采用考古勘探,结合大规模发掘,寻找夯土城墙、大型建筑等重要遗迹,逐步了解遗址不同时期的聚落布局;依托近年发现的重要材料,继续开展多学科研究,从中获取更多信息;开展交通路线等领域专项研究,为不断深入了解西吴壁遗址内涵,研究早期国家结构等重要学术问题积累更多资料。
“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课题结项研讨会”在7月30日上午举办,运城市副市长张锐主持开幕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范文谦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和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分别致辞。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邓振华副教授主持,十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进行了工作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常怀颖研究员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项注意事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监理专家进行了评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
“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课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重点区域遗址的生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综合研究,探索并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以及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并对资源、技术和区域经济模式的形成提出理论性的认识。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推进课题研究,整合阶段性研究成果,开展结项准备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参与会议。